第5章 《那山那人那狗》(1/1)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另一边,“当家还不知道柴米贵”的苏沐已经来到街口的新华书店。一呆就是一个小时,苏沐将近期所有畅销杂志都大致翻看了一下。

还好,苏沐这个穿越者并没有引起蝴蝶效应,现在还是伤痕文学盛行。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依然在这个世界绽放着光彩。

他这次过来只是为了确认时下文学情况,确认时下已经发表的畅销小说,避免撞车陷入抄袭风波而已。现在算是心里有数了。

从新华书店里出来,苏沐去了旁边的文具店。想着以后得手写稿件,苏沐一咬牙,花了12块买了一支“英雄”牌的钢笔,一瓶“中华”牌的墨水以及三本书稿纸。

小心翼翼地用纸袋装好之后,苏沐就去了粮店。

粮店离苏沐家并不远,也在西华路上,就叫西华路粮油店。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左边是“一日三餐饭菜香”,右边是“米面粮油都不缺”,横联是“保障供给”。

走进粮油店,内部用大字标识了几个区域,玉米面、大米、面粉、食用油、大豆、玉米、薯类等。苏沐拿出粮本,买了38斤大米和一斤食用油,刚好花了一张大团结。

算是钻空子了。

因为哪怕算上苏沐爸妈的份额,他们家每个月也顶多能买38斤大米。问题苏沐的爸妈已经去世了,原则上这个月是没有粮油供应的。

但苏沐管不了那么多。他得保证家里人这个月的口粮。38斤大米,配上家里剩下的面粉和五谷杂粮,足够苏沐家支撑一个月了。

一个月后,苏沐应该解决经济危机了。到时苏沐也不用钻空子了,只要有钱,大米想买多少就买多少,弄几张粮票就是。

苏沐回到家,发现3个小丫头都在做家务。前几天他爸妈办丧事,家里还是有点乱的,而现在,家里已经被三个小丫头收拾得井井有条。

苏沐突然有点喜欢上三个小丫头了。之前是责任,现在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懂事的孩子总是遭人喜欢啊。

看到苏沐扛着大米回来,苏晴也松了口气。她就怕哥哥以出去买粮食的名义,拿着家里为数不多的钱出去鬼混呢。

中午,苏沐用食用油炒了两个青菜,吃了两口,却暗暗叹了口气。

太粗了!食用油炒出来的菜,几乎感觉不到油水。

想要油水,还得用猪油。

反正苏沐这顿饭吃得那叫一个食之无味。

三个小丫头倒是习以为常,也不挑食。甚至因为苏沐放的食用油有点多的缘故,她们感觉哥哥做的青菜好像比爸妈做的还好吃,一个个都干了两碗粥。

苏沐却暗自摇头。

三个小丫头出生在这个年代,比较能吃苦。可苏沐不行,也做不到眼睁睁地看着三个小丫头吃苦。他想吃肉,想带着三个小丫头吃肉。

三个小丫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期吃素可不行。

那就努力赚钱吧。

午饭后,苏沐回到房间,拿出刚买的“英雄”牌钢笔,用清水清洗一番之后开始吸墨。然后拿出稿纸,坐到日字台前,准备开干。

至于写什么....

首先,这第一篇小说篇幅不能太长。

如果能够过稿,篇幅长的小说当然更赚钱,问题在于苏沐家的条件不允许。家里就剩50来块钱了。苏沐得尽快拿到第一笔收入。而篇幅长的小说,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多,这可是手写啊!

换作后世,有电脑,一本10万字的小说,手速快一点的5天就写完了。可现在,10万字的小说,没个10天根本不可能。

10天都够呛,每天手写一万字,短期还好,长期下来,手都给你干废。

这还只是写作时间。写完之后,还得邮寄投稿。邮寄路上又得一段时间,到文学期刊审核又得一段时间.....

综合下来,如果苏沐直接开写中长篇小说,从写作到稿件通过发表,没有一个半月根本不可能。一个半月,苏沐家的情况,可耗不起!

其次,这第一篇小说必须保证能够帮苏沐迅速打响名气。唯有打响名气,苏沐下一篇小说的稿价才能暴涨。

之前按千字5元算稿费其实是最好的情况,若是新人,在没有名气之前,千字4元都算不错了。可苏沐肯定不满足千字4元,他要做到从第二篇小说开始,他的稿费就是业界最高标准。

既然如此,这第一篇小说就得好好选择了。

有了!

彭先生,对不住了。

苏沐在稿纸的上方写下了几个字——

《那山那人那狗》。

是的,苏沐选择写的第一篇小说就是《那山那人那狗》。

这个选择当然不是胡乱选的。首先,苏沐的爸妈在去世之前就是乡邮员,苏沐写一本有关乡邮员的小说并不突兀,可以说是受到父母的感染嘛。

其次,这部小说的成绩拿得出手啊。

这可是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的获得者。不但小说成绩拿得出手,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是斩获了好多个大奖,在小日子爆火,斩获了8亿票房....

最后,现在只是79年。彭先生现在还没动笔写作,82年才受到乡邮员的经历启发开写《那山那人那狗》。苏沐现在写这本小说,不但能截胡,还不用承受翻车的风险。

苏沐看过《那山那人那狗》的原著,也看过电影,甚至还特地为这部电影写了影评。原著大概一万字,足够精炼,可在苏沐看来,改编的电影更加动人。

比如瞎子五婆那一段。在小说里,只是父亲嘱咐儿子:“木公坡的王五是个瞎子。她有个孙子在外面工作,倘若来了汇票,你就代领了,要亲手交给王五。她那在家的细崽,不正路,以前曾被她瞒过一回汇款。你记住了?”

而儿子说“记住了”之后,就没后续了。算是一笔带过。

可在电影里却将这一段展开了,增加了父亲和儿子对瞎子五婆“信口开河”的情节。

所谓“信口开河”,是指拿着一张空白的信纸给瞎子五婆念信,张口诉说孙子对奶奶的关心。

特区工作的孙子是老人家唯一的牵挂,几番问候,纵使虚假,可眼前的老人还是眉眼含笑,一问一答,喜不自胜,看得人既感动又心酸。

父子俩辞别老人家,身后房屋破败,不见生气,老人愈显渺小,仿佛随时都会被身后的黑暗吞没,却还是挂起笑容挥手,等待着邮递员的下次到来。

那一幕,见者难免悲戚,忍不住潸然泪下。

这样的情节如果不增加进去,实在太可惜了。

所以苏沐写的《那山那人那狗》会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电影情节,将电影情节以文字的形式融入到原著的框架里。

最主要这样篇幅会长很多啊。

赚钱嘛,不寒碜。

苏沐估计,如果他将一些电影情节融进去,《那山那人那狗》的全文篇幅能到3万字。毕竟他为这部电影做解说的时候,时长一度干到了3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