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刘娥垂帘听政,需要宦官在她与臣子之间架起桥梁,传递消息。这样就导致了宦官权利增大,那么刘娥是如何防止宦官干政的呢?她如何处置乱政的宦官?
雷允恭为宦官,是可以出入禁中的入内内班院押班,在刘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更显重要。他作为大臣与太后之间的“传声筒”,有结交大臣、交通内外的权力,这让他的身价大涨。雷允恭是否可以大权在握?这取决于刘太后“军国大事权兼处理”的方式。
由于刘娥是宋代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过去宋廷并没有相关案例来参考,所以在仪式、制度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但政务不能不处理,所以在面对真宗去世休朝、大臣们几次上书请奏听政后,刘娥仍旧得展开她的垂帘听政。
听政的方式要如何呢?王曾提出效仿东汉的模式,五天在承明殿上朝一次,皇帝坐在左侧,太后坐右侧,并垂帘于前,听取政务。
反观丁谓,他希望自己独揽大权,所以提出皇帝仅每个月初一和十五日面见一次群臣,重要事务则让太后和皇帝直接召集宰辅执政大臣们决定,其他琐碎小事交由雷允恭传奏给刘太后,直接让太后处理。
丁谓的处理方式,其实表示了皇太后的地位和权力在皇帝之上。因为皇帝参与不多,小事基本都是太后决定,大事皇帝又需要和太后及宰辅大臣们商讨,一个月面见大臣的次数也仅有两次而已。
所以,王曾当时便认为,若按照丁谓的建议,宦官拥有的权力就太大了,两宫和执政宰辅间存在宦官这个“中间人”,之后会造成祸端。但丁谓不予理会。
王曾亦向刘太后上奏:“宋王朝是太祖、太宗和先帝真宗的天下,而不是太后您的天下,为何要让皇帝和太后两边处理不同的天下政务?这不仅让皇帝与大臣们之间有所阻隔,而事情上奏的权柄交由宦官内侍,更是天下大乱的前兆。”
然而,最后刘太后仍选择了丁谓的办法。因为,这使得她能够掌握更多政事,而且她的决策重要性更高过皇帝。
事实上,丁谓和雷允恭已经私下结交。因此,丁谓拥有了比其他辅政大臣更大的权力,亦可先行得知政务机密。
朝堂政务在决定太后如何垂帘听政之后展开:“三月庚寅,初御崇德殿听朝。皇太后设幄次于承明殿,垂帘以见辅臣。”
丁谓等奏曰:“属者太后受遗总政,群情协宁,实天命所定。”似乎丁谓等人和刘太后已经决定听政模式,且可以安稳地执行没有什么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