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老爸,答:“就摸了四、五个,白搭儿。今年很少很少,我再起咱前边的院子里,看看能再摸几个不。”
我说:“行行行,快起吧。不耽误你摸爬叉了。”
老爸,说:“这天儿旱里啊,爬叉从地里头,都爬不出来了,我三天才摸了十七个,想当年那时候一晚上,最少也得摸上几十个啊。好好好,那就这样吧。”
老爸嘟嘟囔囔的埋怨了一通后,就挂断了电话,继续摸他的爬叉去了。
回忆少年时的往事,曾经那个下雨过后的日子,我也是满载而归啊。
听老爸讲:“爬叉都是顺着土地下面的树根,靠吸取根茎的汁液,土壤里的微生物来补充能量;到了一定的温度和气候,它们才会,成批的向地面发起总攻,去完成它们繁衍的使命!
地面上的爬叉窝,都是相对而立。半径不会超过五十公分,且会连窝成片,但那得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要靠运气去碰,才能有机会赶的上,爬叉闹窝的壮观景象呢。
刚开始听老爸这样讲,我还真有点不敢相信他。后来经过自己实践以后,才体验到这是多么的刺激,那一个又一个爬叉的出土,简直让你幸福感爆棚啊。
只要是一下雨,土壤就会变得非常的松软。成了年的爬叉,就会借此为契机,尽快的爬出地面;还有一个说法是,大雨过后的土壤里,氧气特别的稀薄,爬叉不得已,才着急破的土,再不出来的话,就给自个憋死了。
也许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存在吧,才让我有幸体验了,爬叉闹窝的幸运啊!
那天大雨过后的一个下午,我拿着铁锨就出发了。
刚开始,我先是去了村前的田头。村里的每个田头上,都会植一排大杨树,树的作用是在浇地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造成不必要的土壤破坏;而且大杨树生长周期快,生长上个几年,还能有一笔,很不错的收入呢。
按照老爸教我的方式。我先是蹲下来寻着树根,寻找爬叉留出来的换气孔,换气孔藏匿的都特别隐蔽,你不仔细寻找,还真发现不了它。
我寻着已经出了土,爬叉窝的足迹,向周围的土表层,开始用力的铲土,不断扩张着我的“领地”。
树下的爬叉窝还真不少,可是我却几乎一无所获。我开始怀疑老爸的观点了,但又转念一想,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对呢?还是找窝的位置不行呢?
那时天儿还没有黑透,我还是有些不甘心啊。于是我又从村前的果园,转到了村东的东坑,又从村东的东坑,挖到了村后的树林,但收获还是微乎其微,只挖到了可怜的几个爬叉。对于老爸的说辞,我就更加的怀疑了。
正当我准备打道回府,无奈的选择放弃时,压麦场里的一棵大柳树下,已经出土的爬叉窝,却成功的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偌大的压麦场上,就这儿的一大片地方,留有非常密集的爬叉窝足迹。一个个的小洞洞,甚是吸引人啊。
但是对于已经转悠了,半天时间的我,几乎还是一无所获,早被磨灭希望了。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用铁锨随便找了个爬叉窝,向它周围的地界,很随意的铲下去了第一铲,惊喜的幸运就这样来了。
只见洞口露出了一个,小小的爬叉头。它可能是受到了惊吓,又往窝内后退了几步;我快速的铲下去第二铲,直接就给它从窝里撅了出来。
突然见到光亮的爬叉,瞬间的就慌了。赶紧挠腾着它的小短腿,试图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用尽全力的扒开土层,想要再次藏入地下,可我哪还能给它,这个逃跑的机会呢。
我用手指轻轻的捏起爬叉,就给它放进我的宝罐里了。然后我继续向四周开铲,随着我铲土的面积逐渐扩大,一个又一个的爬叉,提前被我暴露出了地面,1234567……,不大一会儿的功夫,我在平坦的压麦场上,这棵茂盛的大柳树下,收获特别的丰硕,挖到最后我一数,竟然铲出了五十多个爬叉。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爬叉闹窝呀。
看着宝罐里的爬叉,我特别的欣喜若狂。于是,我铲土的动力更足了,爬叉也更加的惊慌失措,它们像商量好似的,下潜得更深了。
还好,我没有在最后一刻放弃,才幸运地体验到了,这爬叉闹窝的快乐。
老爸的话也在这儿,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自此以后的日子,我也曾尝试着去寻找过,那次爬叉闹窝的场景。但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人类对爬叉的特别忠爱,我再也没有碰到过,那次爬叉闹窝的景象了,遇到的也只是一些,特别零星呈散状的爬叉窝。虽时而也会有一些欢乐,但这欢乐却不同以往了。
时至今日,村前的果园没有了,村后的树林稀疏了。
唯一没有能改变,只有在我脑海里,那块深藏已久的快乐回忆了。
初:24070412:06
更:241023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