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陈庄炮(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安排好污水排放的事宜,李大国起身准备返回南山村,不想又被杜俊彦叫住了。

    “大国,你设计的新车造出来了,第一批试验车造了三台,你要不要留一辆?”

    “哦?这么快。”

    李大国不得不感叹了一下陈庄的一贯速度。

    眼下它的制造能力早已不是最初的手工作坊了。

    柴油机厂、变速箱厂、模具厂、重型机械厂、拖拉机厂、道路机械厂、卡车厂、轿车厂、零部件厂。

    单单是工厂就起了九个,而且每个工厂全都上了自主研发的,当下最为先进的生产线。

    其产能已经初步上来,起码满足冀北地区的需求不是问题。

    “这有什么,除了四缸柴油机,其它部件和供应链都是现成的,完全没制造难度。”

    杜俊彦对当下的制造能力非常自信。

    “有没有想过,把动力机械板块独立出来,单独搞个机动车产业园?”

    陈庄和长山不同,它完全走的是自力更生的路线。

    从第一个炼铁作坊发展到现在,几乎全都是李大国一人的产业。

    这对于之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就以汽车为例,总不能大到核心的发动机,小到一颗螺丝,全都自己生产吧,总得有一批供应商相互配合。

    米占军也没徐远山那种超乎寻常的远见和开拓性,到现在也没帮着陈庄招商过哪怕是一个企业。

    既然他没这心思,那陈庄就帮着他搞算了。

    将动力机械独立成一个产业园,然后再吸纳一批零部件加工企业入驻,这样的话,未来必然有更广的发展空间。

“你是说模仿长山的电机产业园是吗?”

    听了李大国的提醒,杜俊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同样是在搞制造,人家付英忠那边比陈庄效率高多了,随便一个产品,从立项到交付,快到不能再快。

    杜俊彦一度认为,付英忠比自己的管理能力强很多。

    敢情是因为人家有配套的产业链支撑。

    就拿此次棉纺厂上电动缝纫机为例,他和付英忠说的时候,长山那边根本就没有缝纫机厂。

    可是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人家愣是从零搞了一条缝纫机生产线出来。

    截至到现在,长山那个新建的缝纫机厂,不光能供应陈庄的棉纺厂,还接到了全国大批的加工订单,其效率令人瞠目结舌。

    “不然呢”?李大国摊摊手,做了个“你说的对”的手势,“先做一份产业园的计划书,然后送老米那边确认报批。”

    杜俊彦现在也很米占军很熟了。

    陈庄这么大的产业,俩人想不打交道都难。

    几人说着话,驱车来到了轿车厂的仓库,仓库中除了一批已经造好的陈庄4号,赫然摆了三辆新造好的珍珠白色的大越野。

    大越野的尺寸足足比小轿车大了一倍左右,有种自带的霸气。

    李大国几人迫不及待的选了一辆上去。

    车子的内饰做的非常考究,桃木装饰条、真皮座椅、自家产的录音、收音一体机,手动空调……

    总体舒适性已经无限接近于后世的车子。

    启动车辆,打开空调,片刻之间,一阵凉风袭来,车内的温度瞬间凉了很多。

“我也要一辆。”

    李大国还没发话,秦文静直接就要霸占一辆。

    她最近在帝都到处奔波,总是麻烦麦冬调配车辆不是很方便。

    “有驾照吗你。”

    李大国白了秦文静一眼。

    她167工分的身材虽然不矮,但操控这样一辆大型越野还是稍显瘦弱了些。

    尤其是现在的车辆还是手动挡,李大国不由得会担心秦文静的安全。

    “你不也没有?”

    秦文静不服气的反问。

    的确,这个年代由于机动车量不多,李大国也不怎么出远门,所以,被查的可能性不大。

    他一直在把自己的车子当拖拉机开,驾照就一直没办。

    “能一样吗,这车子属于硬派越野,是为我这样的男士量身定制的,你要实在想开,可以专门给你造个轿车。”

    李大国耐心的劝说道。他是真担心秦文静的安全问题。

    “我不,我就要这一辆,再说了,也没见你有多硬。”

    秦文静挖苦了一句李大国,将其拽下车,自己坐在主驾的位置上感受起来。

    眼前这辆车的外形太过于超前了,由不得人不喜欢。

    “你们都别争了,这批车子应该优先供应我们安保小组。”

    麦冬打断了二人的争执。

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下,李大国和秦文静出行,全都是麦冬在负责调配车辆,李大国也抗议过几次。

    因为开车是他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

    可惜每次还是被麦冬无情的拒绝了。

    也就是说,他俩无论怎么争,最后开车的还得是麦冬的人。

    “俊彦,越野车的产能有多少?”

    李大国无奈的询问,看来第一批车辆只能优先供应侦查大队了,而且还得是无偿赞助。

    “开足马力,一个月能产50台左右吧。”

    杜俊彦估计了一个数字。

    由于南山村的重点不是造车,而且也没做有关的营销渠道,陈庄的车子大都是内部供应,五十辆已经足够了。

    “好,那就优先供应侦查大队三十台吧。”

    三十台车,组建三个车队,再留几辆给侦查大队使用,应该勉强够了。

    “那对外价格怎么定?”

    杜俊彦实际上已经做过调研了,国内这样性能的车子至少能卖到四五十万的水平,他还给焦艳华打了个国际长途。

    焦艳华给的反馈是,这样的车子在米国可以卖到五万米刀左右。

    这让他有些遭难车子的定价。

    如果一台拖拉机,卖到四十多万的价格,那绝对算得上天价了。

    “四十万吧。咱这车的性能可不弱,而且车载空调应该是国内独一份的技术。”

李大国也想卖的便宜些。

    可惜国内目前就是这样的行情,随便一台还不如后世普桑的车子都能卖到十几万,对于眼前这台车,四十万真心的不贵。

    “这么贵?”

    杜俊彦觉得还算可以,但麦冬却不由得有些吃惊。

    李大国说要调拨给侦查大队三十台车,也就是说一千多万就这么给出去了。

    “没办法,市场行情如此,如果咱们定的便宜了,其它车厂会有意见的。”

    李大国解释了一句。

    几人下了车,又围着转了几圈,这才恋恋不舍的准备离开。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