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新工艺实验(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这些天,汤定远、黄玲怡还有李沛沛新挖过来的光学专家马洪兵联合打造了一个恒温、恒湿、无菌的光学实验室。

    单单是一个实验室的硬件投入就干掉了李大国二百多万,还好大型发电机组的首笔款项已经到了,要不李大国可没钱做这种烧包的实验室。

    实验室将蚀刻光线改为了波长更短的紫外线,透镜也用上了玻璃厂最新打磨的高透度、大尺寸透镜,其成像和蚀刻效果要比之前的5微米工艺更加先进,至于能先进到什么程度,还得看今天的实验结果。

    两人来到电研所,换上特制的防护服之后进入了实验室之中。

    实验室内,汤定远等人带领几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实验工作。

夏培晓和李沛沛也在旁边激动的期待着实验结果。

    几组实验完成,检验人员仔细的用检测设备查看芯片的蚀刻效果。

    拿到实验数据后,黄玲怡震惊的一度不敢相信结果是准确的。

    “老汤,再做一次。”

    黄玲怡将数据向汤定远展示了一下,汤定远也认为是实验过程出现了失误。

    又过去两个小时,枯燥而漫长的等待之后,实验结果出来了,数据比第一次还要夸张,几名实验骨干全都惊呆了。

    “0.5微米,怎么可能,黄教授,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汤定远依旧不敢相信眼前的数据。

    几十组晶圆的蚀刻结果全都是0.5微米,太特么吓人了。

    “应该没问题。”

    黄玲怡反复将每个实验步骤做了排查,结果还是令人惊叹的0.5微米。

    “夏教授,改进光源、透镜、环境之后,咱们的蚀刻工艺达到了0.5微米。”

    黄玲怡将最终结果汇报给夏培晓、李大国等人。

    0.5微米是个什么概念,足够在火柴盒大小的芯片上集成超过百万个晶体管,领先当前米国最先进的制造工艺超过十年。

    当然,今天实验的只是芯片蚀刻其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如果想将整体生产工艺全都提升到0.5微米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黄玲怡负责的掺杂工艺。

    目前3-5微米的掺杂工艺还在攻关之中,更别说0.5微米了。

    估计没个一两年根本就不会有结果出来。

    “0.5微米,0.5微米。”夏培晓喃喃的自言自语了两句,她也被这个数字震惊到了。

要说她来电研所之前,夏国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还停留在20多微米的基础之上,或者说对微米这个关键参数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晰。

    这才过去多久,电研所就接连突破了20微米、10微米的大关,3-5微米的工艺也近在咫尺,这得是怎样的速度。

    “夏教授,下一步咱们该怎么办?”

    汤定远也有些吃不准了。

    之前电研所所有的工作,软件也好、硬件也罢全都是围绕5微米在进行攻关,如今0.5微米的工艺也有了希望,那接下来的发展就有了新的方向。

    一是继续围绕5微米进行攻关,0.5微米的工艺用作下一代的生产工艺,这样做的好处是研发速度不受影响,但研发出的微处理器性能肯定比0.5微米的工艺要差了很多。

    二是放弃当前的5微米技术,直接攻关0.5微米,这样做的话,生产出来的芯片肯定能惊艳全世界,但其投产时间就会变成未知。

    “大国有什么意见?”夏培晓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拿主意。

    “当前还是要快速研制出微处理器,0.5微米工艺用作下一代或两代的技术吧。”

    李大国思考片刻给出了答案。

    电研所当前重点要解决的还是从无到有的问题,只要快速将个人计算机研制出来了,从有到精的过程就可以按部就班。

    计算机的研发本来就没有止境,即便是奔着0.5微米的技术去,到时候依然还会有新技术出来。

    而且计算机的研发也不仅仅只有生产工艺一个参数,当前的电研所也迫切需要有小型计算机研发出来,以便开展后续更多的工作。

    “那人手方面怎么办?”

    0.5微米既然已经有所突破,那肯定不能停下来,必须得有独立的科研小组全力攻克其中的关键技术。这就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

    李沛沛刚带过来一批科研人员,没想到瞬间就又开始面临人才缺口。

    “老李你能不能请示下周夫人,大国你再问问你老师?”

夏培晓属于科研疯子,0.5微米好不容易有了苗头,可不能停滞不前。

    可是电研所当前的人员几乎都已经掏空了附近地区各大科研院所的骨干,一时真不知道该从哪儿搞到更多的人才。

    “夏教授、黄教授,如果招一批青年人才,你们可有精力带?”

    李大国最近一直在进行专题培训,他发现培训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好多科研人员都能在他的培训中学到不少先进的科研理念。

    既然挖现成骨干比较困难的话,招一些优秀的硕士和博士进行培训不知道是否可行。

    “精力倒是有,不过下一批的毕业生春节后才会开始分配,眼下还没到分配的季节。”

    夏培晓也认为专题培训可行,只是现在还没有毕业生,远水解不了近渴。

    “那我还是问问老师和梁师兄吧。”

    李大国最近一直陷入了人、钱、事的怪圈,有钱了缺人,人有了缺钱,钱和人都有了又得赶进度,总是有一头会出问题。

    “行,那就各自先忙吧,抓紧时间。”

    商定了后续的工作计划,众人各自忙碌,李大国带着徐远山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大国,你们老说的那个几微米几微米的是个什么意思?”

    徐远山好奇的问到。

    最近每次和李大国等人交流,少不了就会经常听到制造工艺的术语。

    “你就可以简单理解为芯片上的晶体管大小,电视遥控器和收音机采用的是20微米的生产工艺,这就代表芯片上一个晶体管的大小大概是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而刚才实验的0.5微米工艺,晶体管的大小差不多是头发丝的1/120。”

    李大国给出了个形象的例子。

    “这不就相当于在头发丝上做雕刻吗。”徐远山由衷的发出一声感叹,别说是在头发丝上玩雕刻,就是单纯的将一根头发切成120份,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比那个难度要大很多倍,因为芯片的制造可不仅仅是雕刻,还要在上面做几十道加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李大国叹了口气,他本来还想说也不是一般的烧钱,但还是忍住了。

    眼下可不是哭穷的时候。

    “那以后3微米5微米的工艺出来了,是不是会更赚钱?”

    现在让徐远山转行做研发肯定是来不及了,但要说这些新技术能不能换钱,徐远山应该是仅次于李大国之外的第二人。

    晶圆、遥控器、新型收音机的售卖,可全都是他在张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