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议事(1/1)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归京多日。

李灵玉仍未习惯在侍女的服饰下穿戴衣物。

依旧屏退侍女,穿着那一袭白衣。

身为当朝皇子,册封的藩王,天不亮便收到了长寿宫议事的消息。

看那初升的太阳,如此美妙绝伦。

久居山野,对于这城市中的早市仍未习惯。

一碗豆浆下肚,两个肉包,一碟咸菜,让从小便只一餐的李灵玉十分满足。

前几日掺在李灵安那杯酒里的灵药,想必能为其续命一年,倒是能让他有时间找些秘药。

新张弓弦,肝气绝。

一朝太子,年纪轻轻绝不应如此。

就不说平日里的食膳,就是那么多太医的补药也绝不至如此。

虽想着事情,却走的也不慢,转眼之间已入宫廷。

一入长寿宫太子与一老者并排而坐。

李灵宝站在二人中间的椅子后面露笑容,示意李灵玉坐在此处。

看着站着的四位官员。

薛贵、张雷、高功、袁琼。

与五位宦官。

魏忠贤、王振、王安、汪直、单吉。

站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心。

魏忠贤轻咳一声,“人员已齐,张阁老请吧。”

张三省道:“淮北水灾所需的银两,老臣辗转腾挪哦,如今终于凑齐。现已运往各省,用于采购物资。”

老态龙钟的样子配上这幅话语,一个忠臣的样子演绎的淋漓尽致。

次辅薛贵一言不发,反倒是身为阁员的高功率先发难。

“腾挪还是杀鸡取卵?银子从哪来?无非就是增加赋税罢了!”

“如今江南的税已经收到长庆二十三年了!整整多收了三年的税!”

“这不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吗?”

“如今大林的钱袋子,朝堂的户部是张阁老的学生在管。”

“国库空虚至此,难不成还要感谢阁老不成?”

张三省本人并不贪财,只是年纪大了贪图享受,但也从未自己出手敛财。

反倒是张雷,在这面给张三省花了一两,就要在其他地方想办法弄来二两。

此时听了高功的话,饶是张雷脸皮厚也忍不住的说道:“户部的亏空与我张家何关?可我父子二人不还是勤恳的想办法,就为了各部能够正常运转吗?”

倒是张三省神色不变。

“住嘴!你我父子二人都是为皇上尽忠!”

“但高部堂说的也对,老夫这个内阁首辅做的实在是惭愧的很。”

听着如此片汤的话,青纱帐中的长庆帝李广面露不悦之色。

“知道你父子二人劳苦功高,别再说些有的没的了,不是让你们在朕这里吵架的。”

高功正欲说些什么,却被一旁的薛贵拦下。

感觉时机恰当,便决定引入正题。

“启奏皇上!,为了改善国库的窘境,吴王殿下前些日子为老臣提了个醒。”

听着薛贵的话李灵宝面露疑色。

却见薛贵依旧自顾自的说着。

“老臣多日思来想去,深感此道甚妙,如若可行,必能为户部减少损失!”

青纱帐中的李广并未接话,反倒是李灵安轻咳一声,“薛阁老所谓的减少损失,为何意?”

薛贵笑道:“回太子殿下,此法,既是妙策,也是仁政,老臣将此法,称之为‘摊丁入亩’,只要如此推行,以往之策亦可如常。”

“但曾经的士绅不纳粮便可彻底沦为空谈!”

在场之人具被此话震惊。

李灵玉深知,前世此法也曾推行,但引起了全国的士绅反抗。

哭庙、鼓动佃户们暴动,各种招数层出不穷。

李梦的成功不只是因为李灵宝的优柔寡断,更多的也是因为这一国策的施行。

林国建立以来,士绅们丈地缩绳、暗寄、隐田、匿户一桩桩一件件的手段,将税都送到普通人的头上。

有人少交一分,便有人多交一分。

更何况新开荒的土地呢?

而普通人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只能选择投靠其中成为佃户。

久而久之,税收越来越少,直至现在的入不敷出。

少的银子去哪了?

自然是进了有功名之人的兜里。

“这田税乃我大林税收之主,可随着功名之人越来越多,税收便逐渐缩水。”

“根据各地呈报上来的文献来看,新开垦的荒地甚至还不如功名之人所购买的田地多。”

“元正朝,元正三年时,太祖爷深感连年的战争致使民生凋敝,缘由是因为贪官污吏,所以大量削减了官员的数量。”

“正因如此,基层官员的数量锐减,甚至不足,难以对林国进行有效的管理。”

“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所以选择了依靠身负功名之人来帮助地方官员。”

“而这些人本来也是需要纳税的,但削减官员本就是为了节省开支。”

“所以太祖爷选择了给他们一个不用纳税的特权。”

“如今因为身负功名的群体日渐居多,已经对户部造成了负担。”

“就需要改制。”

“然祖制岂可乱改,所以老臣便在吴王的提醒下,想出了此条国策。”

“一来可以为农户们减轻些许负担。”

“二来可以为户部减少损失。”

薛贵说完后,张雷刚想开口反驳便被张三省拦住。

却听高功附和道:“真是妙策啊!吴王殿下真不愧是皇子,实乃社稷之福!万民之福啊!”

在场的气氛突然诡异起来。

高功的话一下便将身为太子的李灵安放在火上烤了。

吴王是社稷之福、万民之福,那太子呢?

“你们有什么看法?”

李广率先打破沉寂。

此时高功才反应过来刚才的口误。

索性无人追究。

身为经历者,李灵玉深感此事的影响。

但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确实是背一世之骂名,换千秋万代享福。

就是不知道薛贵等人是想借着此事与张三省进行党争。

还是真心实意的为了农户考虑。

如果是为了党争将会因此将无数百姓拖下水。

倘若依旧如前世一样发展,将来的结果自然不会变。

可如果真的实施成功了。

林国的农户们便不用再寄人篱下了。

而户部便也不会空虚,将来也就不用为军饷发愁了。

片刻纠结之后,李灵玉做出了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