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汉王:无奈反击(1/1)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这两天轩辕弥月倒是真切感受到了永乐帝的喜怒无常和令人捉摸不透。

这不,前天让他在宫内守卫,今天又让他和太监一起到汉王府去宣旨。内容就是让汉王前往云南封国。

这事本就不讨好,更别说面对的还是汉王。

轩辕弥月还算机智,趁机请求宣旨后返回锦衣卫。永乐帝倒也没有在意,算是答应了。

事实上,汉王早就知道圣旨的内容了。

当轩辕弥月和太监到达汉王府的时候,整个汉王府内气氛紧张,下人们个个噤若寒蝉。

太监宣旨结束,轩辕弥月便赶紧离开。他知道汉王的脾气,他可不想趟这洪水,把自己搭进去......

本以为太子之位唾手可得,不想最终却功亏一篑。

汉王因命其限期离京而几近疯狂。

“他为何这般对我?告诉我!”

汉王怒吼,一手紧握王妃的肩膀,一手挥剑劈在柱上。

剑身深嵌其中。

门口跪着几名太监和侍女,吓得面无血色,浑身颤抖。房内瓷器碎了一地,家具也几乎全都被劈成数段,一片狼藉。

美丽的汉王妃早已被吓得说不出一句话。她脸色苍白,任凭汉王发狂。不过,王妃所怕的并非自身安危,而是跪在外面的那些下人。

王妃知道汉王发怒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事。她不需要说什么。再说,她说什么也没有用。

每当汉王生气的时候,她就痛恨自己不能像传闻中的那名女子一样,为汉王分忧。

她只有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对汉王的心疼。

王府管事太监吓得不敢露面。无奈之下,只得求助于胡熙、丘福。

这两人充当汉王幕僚,一直为他出谋划策,算是汉王心腹。

“你们来干什么?也是来看本王的笑话?”

“殿下,殿下息怒。”

“滚,都给本王滚开!通通滚开!”

看到丘福等人进来,汉王更觉难堪。

“殿下息怒!还请殿下息怒!”

“你们还跪着干嘛,还不赶紧把王妃扶到寝室去!”

丘福、胡熙知道汉王的脾气,倒是一点也不怵。

管事太监这才稍微有了底气,赶紧叫人把汉王妃扶到了后面寝室。

“殿下,皇上本想废太子,立您为太子的,都怪解缙!”

“现在说这些还有屁用?好你个解缙,你给本王等着!”

汉王气的破口大骂说道,他脸上一片狰狞。

“殿下!这事还没有完!”

“皇上限本王半月内离开京师,今后还怎么争太子?”

离开京师就离开了大明的权力中心。云南又是黔国公沐晟的地盘,而沐晟又是太子的人!

到了那里,汉王注定将一事无成。

“殿下!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一步。刺杀案不是还没有结果吗?这里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说下去!”

“殿下,我们可以联络大臣,求皇上让您暂留京师。殿下也上一道奏折,以担忧皇上安危恳求留下。支持太子的都是一帮酸文人,中看不中用。朝中武官无不倾心殿下,只要从中鼓动,没有不响应殿下的。”

“这么多武将都向皇上请求,皇上不会不答应的。”

“再说,还有皇后......”

丘福、胡熙二人颇为得意地向汉王说道。二人自比张良、萧何,一副运筹帷幄的样子。

“继续说!”

汉王脸色稍微舒缓了一些。

“只要殿下留在京师,一切就好办了。到时先除解缙,再嫁祸太子,大事可定!”

胡熙兴奋起来。

“怎么除掉解缙?”

“殿下,这个不难!”

二人小声向汉王嘀咕一番。

汉王不住点头,终于露出一丝寒冷而得意的笑容......

后宫。

徐皇后病在床上。前些天的行刺事件使她受到惊吓。现在皇上又下旨让汉王、赵王即日离京,更加加剧了她的病情。

作为母亲,让儿子们离开身边,她十万个不愿意,更别提是她最喜欢的汉王了。可这是皇上的安排,她也只能默认。

就在此时,惠妃吴氏前来请安。

“圣上此时让汉王离开京师,恐怕多有不妥,皇后娘娘还要三思呀。”

皇后忙问原因。

惠妃比皇后年轻漂亮,甚得皇上宠爱。是以皇后平日对她十分不待见。不过今天的话却说到皇后心坎上了,于是皇后不再计较平日过节。

“刺杀皇上,这是一般人敢做的吗?这件事情肯定不简单。此时皇上让汉王离开,皇上身边连个可信能干的人也没有了。”

皇后陷入沉思之中。

“您再想想,虽然太子殿下仁孝,可在军旅事情上,恐怕还是汉王殿下强些。”

皇后更加皱起了眉头。

“万一再有事......”

皇后乃大将徐达之女,从小聪明过人。对于行刺一事,她也早就怀疑有朝中大臣参与。

经惠妃一说,她更怀疑幕后主是想调虎离山,待汉王离京,皇上身边没有得力干将后再图大事。

“娘娘,皇上被小人蒙蔽,大明可全靠您了!”

“本宫绝不会让歹人得逞的!”

勤政殿。

皇上批阅奏折,连翻四五份,内容都大同小异,全都是请求汉王暂留京师的。永乐帝越看越气。

“皇上,您别气坏了身子啊。”

太监孙福海看到永乐帝脸色铁青,料定奏折所论之事又触犯了龙鳞。

“这些人想要造反吗?一个个保奏汉王暂留京!朕明令汉王、赵王半月内离京,他们不知道吗?”

“皇上,这也是大臣们......”

“朋党!朋党!朕看这些人就是朋党。历朝历代因朋党而乱朝政者还少吗!都砍了!都砍了!”

永乐帝怒骂道。

正在这时,汉王求见。永乐帝没好气的下命宣进来。

“朕倒要看看他又有什么话说!”

汉王递上奏折。

永乐帝粗读奏折,不觉怒从中来。他将奏折扔在地上,怒视汉王。

“朕让你到云南,为何不去?”

“儿臣不服!父皇,当年起兵靖难,儿臣是随父皇从刀枪箭雨中打出来的。有多少次我们身陷绝境,难道父皇忘了吗?”

汉王跪在地上。来之前他已经想好了说辞,可一见到永乐帝,他竟把准备好的话抛到了脑后。

“朕怎么忘了?朕不是封你为汉王吗?云南乃国家重地,朕就是想你军事出众,才封你到那里去的。你怎不体会朕的苦意?”

永乐帝手扶额头,显得十分悲痛。

“父皇怕是想把儿臣赶得远远的,好让老大坐稳太子之位吧?”

“你,你,你!孽畜!”

太子的话让永乐帝暴怒。

“哎哟!殿下,不要再说了!您怎么就不理解皇上的一片苦心呢?”

看到势头不对,太监孙福海赶紧劝道。

“难道不是吗?父皇难道忘了?当年在战场上亲口向儿臣说的话了。为什么现在反悔了?”

汉王不顾永乐帝的震怒,只顾抒发自己的愤懑。

“朕当年只是勉励你努力作战,何尝就要立你为太子了?况且当时身处危难,朕的性命尚且朝夕不保,怎会封你为太子?”

永乐帝强辩解道。但,他的辩解多少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兔死狗烹啊!当年我随父皇出生入死,老大只是坐享其成,现在功劳却都是太子,还要把我赶到蛮荒之地!”

汉王越说越激动。

“太子虽未随朕征战,却守卫北平有功。当年十几万大军围困北平三个月,若非太子死守,保我们后方不失,哪有今日?”

汉王虽然脸上不服,却沉默不语。

“况且你只知阵前冲锋,哪管过兵马粮草?这些难道不是太子在后方苦心经营的结果吗?”

永乐帝厉声质问汉王。

“这些儿臣自然知道。可……”

汉王的气势显然已经被压下去了。

“立嫡长子乃祖宗成法,太子也是当年太祖册立的世子,怎能轻易废除?”

“什么嫡长子继承皇位,您难道是嫡长子吗?”

“你、你!你这个孽子!”

汉王的话戳到永乐帝的痛处,彻底激怒了他。他一脚踹向跪着的汉王。

汉王挨了一脚,身子一歪,倒在地上。

“父皇,儿臣错了,儿臣不与他争这个太子!但您也不应把儿臣赶到偏远之地!再说刺杀您的案子还没有破,儿臣是担心父皇的安危呀!”

看到永乐帝震怒,汉王才觉自己失言,赶紧爬到永乐帝旁边,抱着永乐帝的右腿,带着哭腔说道。

“刺杀一事朕已经在彻查了,不用你操心!”

就在此时,皇后驾到。

在听了惠妃的话,皇后本就深感不安。

又听说汉王正与皇上吵得不可开交。皇后知道他们父子俩定定会互不相让,越发担心后果不可收拾。于是不顾病体,急忙赶了过来。

“皇后来这里做什么?”

“皇上,臣妾求皇上不要把煦儿赶到云南去!那么远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煦儿一面啊!”

皇后跪在地上,小声抽泣起来。

“本朝早已明严,后宫不得干政!”

永乐帝用冰冷的强调说道。

“皇上,您要赶走煦儿,这是要本宫的命啊!是!这是国事,可煦儿也是我们的儿子,难道就不是家事吗?我这为娘的就不能说一句话吗?”

皇后越说越激动,早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

“唉!”

看着皇后苍白的脸色,永乐帝的口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他示意太监把皇后扶起坐在一边。

“你看到这一桌子奏折了吗?你可知道这些奏折都是说的什么?都是逼朕留他在京师的折子啊!”

“这不正说明煦儿得人心吗?”

“糊涂啊!妇人之见!”

永乐帝一脸无奈。皇后不解地看着永乐帝。

“得人心?你知道上这些奏折的都是些什么人?都是朝中官员,多数是武将!他们都支持高煦,这样下去,难保哪一天不给他黄袍加身!难道你想看到他们兄弟互相残杀吗?”

“啊?这,煦儿是不会的......”

“朕之所以封高煦到云南去,就是想避免他们兄弟反目!你哪里明白朕的意思啊!”

“怎么会呢?煦儿这么懂事,是不会争的。皇上,您不要被小人挑拨。看在我们夫妻的面上,看在煦儿立下的大功份上,就让煦儿留在身边吧!”

皇后又跪在地上,大哭起来。

永乐帝被皇后的哭声惹得极不耐烦。

“罢,罢,罢!就让他暂留在京师。一年之后必须离京赴藩!朕这是为他们好!”

“谢皇上!”

“谢父皇!”

满心愤懑的永乐帝早就头也不回的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