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章
- 没有了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寄完之后,就剩下等待了。
在苏沐寄《喊山》稿件的同时,另一边,燕京,《十月》杂志社。
一大早,在杂志社的其他编辑还在吃早茶的时候,徐颖已经打开收发室那边送过来的邮包,开始了一天的审稿工作。
她是新人,前不久才刚加入杂志社的,想出成绩需要比老编辑更加努力。
其实像他们这种编辑,想出成绩也很简单,挖掘出一位新锐作家,一部爆火的文学作品,就算出成绩了。若是这位新锐作家足够强势,后续有源源不断的爆火作品产出,而编辑维持好了和作家的关系,那这位编辑甚至可能一跃成为编辑界的新贵。
徐颖就带着这样的渴望,投身到文学编辑这项事业里。可惜这都过去两个月了,徐颖还没遇到能够让她眼前一亮的作者,勉强过稿的几篇作品在发表之后也反响平平。
再这样下去,徐颖都不好意思呆在杂志社了呢。所以她更加努力工作,也更加迫切的想要出成绩。可这...都写的什么啊?
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像小说,没有主题,也看不到半点内涵,逻辑感人,语句不通,不知所云...连续十几篇都是这样的作品,看得徐颖都想吐了。
不行了。
再看一篇,若还是这样的作品,必须得先歇息一下,不然徐颖怕自己精神崩溃。
带着这样的想法,徐颖又拆开了一个邮包。首先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封书函:“致《十月》杂志社编辑部”,署名是苏沐。
书函的内容也简单,大概就是这位叫苏沐的寄件人将作品投递给了《十月》杂志社,若杂志社不予通过发表,希望杂志社第一时间将原稿退回。若杂志社认为稿件发表,也希望杂志社第一时间给予作者回复,商谈细节。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叫苏沐的作者还特地强调,他的稿件不接受修改。杂志社认为可以发表就直接发表,认为还需要修改,就直接把稿件寄回去。
“有点狂妄啊这位作者。”
“苏沐???好像没听过,大概是新人吧。”
也只有新人才会如此狂妄,才会拥有这种迷之自信。徐颖入行那么久,还真没见过哪位作者敢说自己的稿件不需要修改的。
在他们《十月》杂志社,还不时有一些成名作者应邀过来修改稿件呢。
不过不得不说,这位叫苏沐的,字写得是真漂亮,一手正楷简直赏心悦目。就冲这一手正楷,徐颖都觉得她应该好好看看这位的作品。
徐颖将书函放到一边,正式看向稿件内容:
“《那山那人那狗》???”
只看书名根本看不出来写的什么内容。好在开篇第一段就点明了主题:“儿子高考落榜回归大山,接班父亲出任大山邮递员”....
似乎是一篇有关乡邮员的小说。
不过乡邮员有什么好写的?徐颖来了兴趣。
......
往下看。
开头有点中规中矩,大概讲的是儿子第一次跑邮路,出发前,父母不放心,为其做准备并抓紧时间耳提面命。
就是这文笔,也太好了吧?
“两顶斗笠,两道单薄的身影,一条矫健狼狗,笼着一身烟雨上路。小巷幽深,青石板湿,步履匆匆。再向前,满目青山浸于水雾,绿色浓郁美不胜收....”
看到这一段,徐颖真被苏沐的文笔惊艳到了。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副彩色缤纷的山水画。
而这样的片段可不止一段,往下看还有不少。
“山中树丛茂盛依旧,石板路的裂痕带着浓厚的历史感,父子间却更加沉默无语。生疏有余,亲近不足。儿子仿若回到了儿时,那个忙于工作常不归家的父亲,从不苛责大骂于他,却每每令他思念的同时心生惧意,连一声‘爸’都难以启齿。”
像这段,有情有景,情感真切,徐颖很容易就代入了儿子的视角,理解了儿子对父亲那种复杂的感情。也道出了父子间那段有些尴尬的关系。而且还和开头父亲带着醋意说的那句“妈妈的叫得亲”前后呼应。原来儿子竟连一声“爸”都没叫过。
这文笔真的好,也难怪这个叫苏沐的作者敢说出“不接受修改”的话。
徐颖看进去了。
随着剧情的展开,父亲的形象也在她眼中变得更加鲜明。比如村委会那段剧情,父亲和儿子闲聊的时候,让儿子别学他,为抄近道老趟冷水,落下病根。
儿子直接问了一句:“你趟冷水谁知道?”
父亲是这样答的:“这条路啊就我一个人跑,我又不能整天跑到领导面前叫苦。一个月前支局长陪我跑了一趟,他掉了眼泪说他该死,怎么当了两年的局长就没想到这条路那么苦。他说他要给我记功,没想到啊,他一面让你去培训,一面让我退休。”
“那乡里村里的,也不给你写封表扬信?”儿子又问。
“我没让发,哪里有自己给自己投递表扬信的。再说,谁又表扬他们呢。”这是父亲的回答,他还特意告诫儿子:“你也要记住了,不兴自己喊苦。”
看看,父子俩这一问一答,寥寥几语,一个爱岗、敬业、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乡邮员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动容,让人敬佩。
徐颖也大致明白这篇小说要写什么了,大概是通过儿子的视角,慢慢展开一个乡邮员的故事。
而听了父亲的话语后,儿子却还是为父亲鸣抱不平。因为他觉得父亲这样辛苦,什么都没得到。结果当他们走出村委会的门口,眼前的一幕却让儿子楞在了原地。
全村聚焦,笑容满面,夹道欢迎。儿子突然明白父亲到底得到了什么。这般送到村口的感念与善意,父亲眼中的欣慰是那么的明显,怎么能说父亲什么都没得到呢?
徐颖也被村民与乡邮员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所触动。
等到徐颖看到瞎子五婆那段剧情,看着看着,徐颖就红了眼。因为太让人心酸和感动了。
瞎子五婆的遭遇让人心酸。
儿媳妇难产死了,儿子外出打工,留下一个孙子。五婆靠熬蛇羹将孙子抚养长大,供孙子上学,结果孙子学成,一去再不复返。连他爹去世都没回来,老太太哭儿子想孙子,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儿子死了,孙子的来信成了五婆唯一活下去的希望。
可那孙子就不是人。
“抚育者一心奉献,受恩者并未一心反哺,反而对这片养他的土地厌恶惧怕。”徐颖看到这一句,差点为苏沐拍案叫绝,因为形容得太好了。
五婆那个孙子就是个畜生,猪狗不如。他竟然忍心将五婆这位从小与他相依为命的孤寡老人仍在大山里,要知道,五婆不但孤寡,还瞎了啊,很难想象平时五婆是怎么生活的。
你如果害怕大山,完全可以将五婆接出去外面生活啊。可那孙子就不,不但将五婆这个孤寡老人仍在大山里,平时居然连给五婆写封问候信都不愿意,这不是畜生是什么?
而老乡邮员的做法让人感动。
“信口开河”的情节太动人了,老乡邮员十年如一日,每隔十天半个月就会来看望五婆,拿着一张空白的白纸信口开河给五婆念信,以孙子的口吻诉说着对五婆的关心。
不但如此,老乡邮员每次都会往空白的信封里塞上10块钱,补贴五婆。徐颖真心被老乡邮员的做法温暖到了。要知道,老乡邮员的工资也不高,顶多五六十块啊。
受恩的亲孙子不管不顾,没有任何关系的老乡邮员却关怀备至,不得不说,这是个莫大的讽刺,却也让徐颖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这个情节,让老乡邮员再次贴上了一个标签: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