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陈兴国看不惯了(1/1)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经验老到的陈兴国还在路上拣了根树枝,一路上敲敲打打着雪面,张维民也默默记着沿线的参照物。

“好了,就是这里了,这一片的杂木都可以砍,你们几个不要走远了,互相看着一点。”

“没砍过的可以先看我怎么砍的,别费个死劲都砍不出个一二三来。”陈兴国说罢就抡起大斧头对准树根,一斧头下去,树根就落地了。

申卫国早就看的手痒了,一路上又陡又滑,一直被提醒要跟着走,无聊的很,现在正好可以活动活动关节,顺便把心中烦闷的情绪发泄一下。

“来,看我来给你们展示一下什么叫技术,免费的。”话音未落,一声沉闷的声音传来,地上却没见一根树枝。

申卫国这小子斧刃没有劈到树根,倒是斧柄撞上了,直接震得他两手发麻,斧头都拿不稳了。

“你这技术,从哪里学来的,是不是从梦里学的,气势很足啊!”

“来,卫国哥,也教我一下怎么操作嘛!”商大庆那牙都快笑没了。

商大庆这老小子一路上都是听得多,说得少,都以为是个性情淡泊之人,想不到也是个老阴比。

申卫国盯着商大庆,也不言语,趁着商大庆笑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默默走到他身边,抓起一把雪塞进了商大庆的嘴里。

“妈的,老子早就看出你就不是个好东西,有本事你来!”申卫国直接把斧头扔到商大庆脚下。

砍柴也是一个技术活,这把斧头看起来不大,但也有好几斤。

这年头就没几个能把身体养的肥膘的,除非是经常干活的,不然拎起来也没有那么轻松。

特别是没有习惯用斧头的人,像这样用斧柄劈到树根上还好,要是一个不注意,被斧头的惯性转倒都有可能,脱手是经常性的。

“你瞧好了,爷可轻易不对外展示。”

只见商大庆不知从哪搞来一双手套,先把手套戴好,把斧头在石头上开刃。

感觉差不多到位了,抡起斧头呈45度角朝着树枝砍去,树枝顿时夹扎着一些藤条齐声而断,脚再往前一伸,扒拉着树枝叠在一起堆。

几个回合下来,就聚拢了一堆柴火,再拿着一根藤条把柴火拉紧,干完后,把脚踩在柴火上,一边拍拍灰尘,一边斜眼看着申卫国。

申卫国早就看傻了,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他,哪里见过这种利索的手法。

就连陈兴国都觉着有点意思了,这小子,不错。

张维民也是好多年没干过这种活了,心头也是逐渐活泛起来,有模有样地跟着干,不一会儿,干活的都满头是汗了。

一行人把棉衣脱下来,几个人一起把砍下的柴火捆绑好,堆放在一起。

“不行了,搞不动了,我胳膊都要断了,爱怎么搞怎么搞,差不多就行了。”申卫国前面用力太猛,后继乏力,直接撂挑子了,一屁股坐在柴火堆上。

“之前就听队里有人说,新来的知青里面有个叫申卫国的,长得贼眉鼠眼,一来队里面就到处张望,没事就喜欢往别人家里面瞅两眼,正事干不了几件,以后怕是队里的狗都只能剩三条腿了,我看这有些话啊,也不是随便传出来的。”陈兴国此时咬着烟枪,一脚踩着斧背,一手握着斧柄,双眼直勾勾地看向申卫国。

据说陈兴国当年在军队里面干的是侦查兵,在某次战斗中,为了拔掉敌方的制高点,团里面临时组建了一支敢死队,陈兴国就是当时被突击提拔为敢死队副队长的。

临战的突击提拔,弟兄们心里都清楚,不出意外,就是烈士陵园见。

据后来增援的同志说起,那一场战斗胜利了,但是打完的时候,陈兴国就跟一块石头一样,瘫坐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同志们顺着陈兴国的目光看向战场,那一片原本是倾斜的山体岩石,已然变成了一个堆满尸体的大平台,硝烟味和恶臭味甚至弥漫在土壤深处....

陈兴国安然无恙地从战场上活下来了,但是也因战争心理创伤退伍了,这几年算是平稳了下来,不过脾气却变得有些难以捉摸。

申卫国正觉得终于能躺下了好好休息会了,突然不知道被谁踢了一脚,刚想习惯性地骂出去,不料正好沿着张维民的脚看到了陈兴国那要吃人的眼神,身体不由地哆嗦了下。

“这莽夫怕是脑袋有点问题吧,不就是干累了休息一下嘛,至于这么大反应么”,申卫国嘟囔着,刚刚陈兴国的话也只是听了个模糊,没有很明白他到底是个啥意思,所以用疑惑的眼神看向张维民求助。

“老陈,看这天气越来越恶劣了,眼看就要黑下来了,是不是先把这些柴火弄下去?”张维民主动打起了圆场,顺势将申卫国拉起来。

陈兴国早上从陈大力的口中知道准备让张维民干赤脚医生的事情。

眼看张维民给了台阶下,于是把手中的烟用力地嘬了几口,转头就往山下走去。

下山的时候,谁也没注意到,本来话多的申卫国全程没有言语,紧握着柴刀的手指甚至有些泛白。

砍过柴后的山坡,好似剃了个平头似的,周围的绿色和这块的树干形成鲜明的对比,众人也沿着来时的路走回农场。

忙活了一天,一到住处,大家连衣服都没换,倒头就睡,连抱怨的劲都没有了。

“这一觉睡得真香。”

张维民刚起床,门外就响起了陈勇贵那粗犷的嗓门。

“张维民,文件下来了,收拾下东西,趁着时间早,我带你去公社走一趟”。

张维民一开门就看到了陈勇贵那张凑到门框上的老脸,一手接过那张略显淡黄的纸张。

老式文字格式的“关于召开XX技术培训学习班的通知...目前形势一片大好...经地委同意,决定召开...从公社来、回公社去...群众推荐,大队研究,公社批准,自带口粮...为期三个月”映入眼帘。

“我整理一下,马上来”,摸着这个时期的第一份文件,张维民不禁有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