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杨天兵将手中的笔,往嘴角挂着黑痣的金蟾嘴里一戳,让金蟾衔在嘴里,二人随即扬长而去。
反正家徒四壁,除了黄纸纸人符箓之类法事用品,就是梁上的飞燕地洞中的老鼠。锡箔做就的银锭和纸糊的人人马马倒是不少,但估计没有谁吃饱了来偷一堆回家去。
杨府洞开的大门像桌上的金蟾一样,咧着一张蛮大的怪嘴,恨不得咬上哪个不开眼的谁一口。
两人沿着长长的屋檐,往村外的烂朝门走去。
沿途遇到好几家人蹲在门口吃晌午饭,韩阳和杨天兵一边跟人家长里短的打招呼,一边东家捞一块血皮菜,西家夹一筷子雪里蕻,等走完那长长的屋檐台阶,二人争先恐后的打了个饱嗝。
杨天兵突然想起了一事:“你给我的书册,被周拂静这丫头截去了。”
“无妨,当初我从市集上获得消息时,就是用的暗语记录下来的。除了你我二人,其他人看不懂上面的东西。”
村中的青石板路蜿蜒到烂朝门这里,就算是出了村口了。烂朝门以前还没有倒塌的时候,是村子的门楼,两边各有一棵几人才可环抱的桢楠树,苍郁森森气度非凡。
门楼正中有一副“雙凤朝阳”的牌匾,前后左右各有一副对联,斑驳的石柱上,刻有蝙蝠梅花鹿牡丹翠竹等各式各样,象征福禄寿喜的吉祥图案。
门楼旁边的石栏杆上则是另外一副光景,布满了小孩儿们用泥巴和釜底炭涂抹过的各种图案,也又爬上滑下留下的痕迹。
它没有倒塌前被称为南朝门,后来毁于一场雷火后,就成为烂朝门了。
武二老爷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没有修复它,任它被风吹雨打去。
朝门虽然毁了,但朝门两边高达两丈宽可二马并行的护城墙,却依然耸立在烂朝门两边的群山之间,环卫着这处别院和侯龙山庄。
整个武家庄园方圆数里,在这里算是南行的出口。
烂朝门处在半山腰上,站在这里俯瞰前方峡谷,可以看到一片绝佳的山谷牧场悄然隐匿在它脚下。
无数的各色骏马和牛羊在山谷里悠然自得往复奔跑,放牧的庄丁只需在远处的山谷入口处关好栅栏,就可以高枕无忧,放任牛马在山麓和山谷之中奔跑。
牧场里的马匹和耕牛大部分是用于贩卖的。武家的马匹生意,往南一直到达的南海之滨,那里的土著喜欢用浑圆的珍珠和漂亮的贝壳作贸易的货币。
武卿人就有一串用那种贝壳和珍珠串联起来做成的链子,阳光下珠光宝气、五彩缤纷,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只是此刻韩阳和杨天兵往南前行,却是沿着烂朝门南面山脉的山脊蜿蜒蛇行。
一直到快要接近山顶,二人始终处于烂朝门的视线之内。
接近山顶处名叫官山的山峰背面,一处坐东向西的山坳里,是侯龙山庄的另一处别院,是武家的避暑山庄。
每年清明过后直到春末夏初,武家各房各户年青一代的子侄辈都会随父辈返回主家祭祖,然后汇聚在此地盘桓月余。
清明之后就是上巳,按照往年惯例,也有书院结业学子进入武家各房谋生的,料想今年也不会有所变故。
韩阳驻足在山间的一处石壁前,这石壁因外形酷似女子挺胸而立眺望远方,被乡民称之为石姥姥。
转过此处绝壁边阔可通车的青石山路,侯龙山庄和侯龙别院高乐庄,就会被石姥姥突起的异峰遮在身后,而武家避暑山庄的第一道石头寨门则遥遥在望。
韩阳俯瞰着脚下蜿蜒的山梁间一处掩映在竹木树林之中的村子,山风拂过,隐约传来村子里的狗吠鸡鸣,还有韩阳最熟悉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这就是晓月村。村里有二三十户人家,都是知根知底的乡民。
村中各家各户除了自家的几亩薄田外,租种的都是武家的田地。所幸武家虽为地方豪族,却颇重名声家风,为善乡里,急公好义,对乡梓之情颇为看重,故而武家虽世代安康却倒也和村民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晓月村并无犀牛望月或者仙女下凡之类的典故,这里不过就叫晓月村而已。
或许因为位于武家避暑山庄的山脚下,若是取名叫牛家村之类的名字,虽说大俗,但却实在是入不得武家人的法眼。
君不见武老太爷当初可是宁愿双手奉上百亩田地,也要给武家子孙弄一个书院来做私塾的奢遮人物。
晓月村这里的地势颇为有趣,整个村子仿佛卧在如金龙爪子般张牙舞爪的群山缝里一样。
武家避暑山庄不知何故并未取名,但山庄所在的山头却有两个响当当的名字,一曰卧佛,一曰抟龙。
站在山的南麓远观,可见此山如一尊侧身作狮子卧的佛像。站在山的北边俯瞰,则可见九道山梁如潜龙在野,其势磅礴难当。
抟龙山原本无名,有一小庙也无名。
晓月村所在地势因山势走向,东西方向重峦叠嶂,陡峭险峻,南北方向着沿着山脉蜿蜒延伸。
有几条小溪自村子后山流过,整个村子处于山南水北之地,韩家则在村口最南端的流水低洼处。
一条石梁铺就的尺许宽丈把长的小桥,直指村口,沿小溪翠竹密布的岸上,可见村中磨坊,磨坊右边则是韩阳家的铁匠铺。
韩家子女众多。当初韩阳降生韩铁匠喜得麟儿乐不可支,待到韩阳满周岁后特意背着儿子,提了猪头去村后的庙中还愿,感谢罗汉菩萨佛祖们的保佑,并对诸佛祷告,求佛祖再佑韩家,多子多福。
许是众菩萨看在韩铁匠心诚敬献猪头的份上,继韩家老大后,韩铁匠的浑家韩大娘果然不负众佛庇佑,又接连生下韩老二、韩老三、韩大妹、韩二妹、韩三妹、韩老幺足足兄弟姐妹七口!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韩铁匠看着一家七口大大小小的娃儿,又是喜又是忧。待到韩老幺也满周岁后,韩铁匠喊上老大韩阳,又叫他扛了猪头,父子二人第七次前往后山的庙中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