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大眼睛(1/1)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林飞着急忙慌的跑进镇政府,只得到了徐建章跟他老战友的嘲笑。

随即,镇政府大喇叭一开,遍布街道的十六个白色贴皮喇叭发出单调的声响。

“进入街道的各位老乡注意,都给我排好队,不要乱,哪个村乱了我去找你们村长,扣你家三十个公分。各位...”

林飞下巴都要惊掉了,还能有这种操作么?

老徐扒着他的肩膀,呵呵笑着,给小年轻上课。“咱这是哪儿,边疆啊,从五岁的娃娃到七十岁的老人,哪个没受过紧急训练,看把你吓得,当这里是你们老家呐!”

训练?

在农场他被训练了一整个冬天,不但要除雪,还要冬训。

可这是普通百姓啊,为什么要训练,这和边疆不边疆有什么关系?

他的记忆里,也就知道各种人防工程跟老百姓相关。而且在九十年代,都陆续改造成了小商场。

实际上,从56年之后,东北一直作为预备的战场。

一个是防北面,一个是防东面。不但大修防御工事,迁移重要工业工厂,还持续不断地进行全民演练。

要说真拉出去打仗可能不行,可搞个疏散,做个后勤,已经是远超三大战役时期的组织水平。

从镇政府出来,街道上果然乌泱泱的人群变成了一个个方队。

这可他开了眼界了,爬到一处高点,接连着对人群拍了好几张照片。

重新走上街道,挨个方队给人发抽奖券。

堆木场那边更是热闹,现场已经汇聚了不下一千五百人。想想吧,一个普通中学做操,也就是这么大个场面。

随着有人开始抽奖,陆续抱走一对儿暖瓶或者拎走一个铝制烧水壶,人群开始慢慢活跃起来。

一块钱,人人能中奖,这诱惑太大了。

最惨也就是一块钱买两包火柴,亏掉六毛钱而已。

何况,还有那么多不要票的好东西呢,花一块钱试试手气,也许幸运的人儿就是自己。

尤其看到有人双手捧着奖品离开,动心的人就更多了。

舞台上,一位粮店的小伙儿掏出一块钱塞进箱子,然后走到大转盘旁边。

“转到哪个是哪个呗,你们可不能耍赖!我家里有人,可不要欺负。”

同样是二七四转业的农垦兵,郝跃进人长得瘦,干不了在台下维持秩序的活,负责在台上引导抽奖。

“赶快吧您!抽到啥给啥,好几千乡亲父老看着呢!”

小伙抓住转盘的边缘,使足了力气,扒拉着一人高的转盘转的都晃悠起来了。

郝跃进隔开小伙,防止他一会手动停机。

指针从一个个标签上掠过,随着转盘越来越慢,前排观众的精神都被调动起来,跟着小伙一起喊“电扇!电扇!电扇!”

朴指导也知道凑趣,拿着话筒,一起跟着念咒一般“电扇!电扇!电扇!”

最终,那转盘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在最后的时刻,从“罐头”慢慢的真的划到“电扇”上。

于是,小伙、郝跃进、朴正勇,以及前排的上百观众,一起欢呼起来。

“吼!喔....,中了,全场第一台电扇大奖中了,有请松花江电扇厂的代表给这位小伙兑付奖品。”

-----------------

林飞拍到了想拍的场面,也不再担心现场出乱子,又开始自顾自溜达起来。

双龙镇一共两条街道,很俗气的叫做头道街和二道街。

不同于南方古镇,这里最早的房子,也不过就是09年的那一批。除了常规的供销社以外,镇上还有农资经销处,粮店、镇医院等公共设施。

这些都不是林飞感兴趣的,他以前拍素材,最喜欢的是拍人,尤其是这种乡镇上的人。

农耕民族是唯一讲求故乡概念的,但城市化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背井离乡。

小镇,于是就成了一个瓶子里的景观。

一端是代表陌生人社会的城市,一边是代表熟人社会的乡村。

冲突,在小镇里随处可见。

一半的灵魂被拴在乡愁里,一半的身体踏上了时代的列车。

有时候能拍到那种笨拙模仿城市时尚的青年,穿着五六十块的紧身牛仔裤,染着花花绿绿的头发,脖子上戴着不锈钢的链子。

或者是极度怀旧的老人,仍然穿着中山装,在某一处棋摊儿,一群人聊着五六十年前的故事。

这次他的目的也一样,他想拍点时代的转变,记录这个当下,人们面对时代大潮的状态。

走了没多远,小胖子赵长林骑着一台摩托赶过来。

“师傅,拍红石屯的小学,你去不?”

镇里都被抽奖吸引了,他还真拍不到什么素材,想着不如跟小胖一起去碰碰运气。

红石屯就在西柳河的上游,离着镇子七八里路,藏在一处大山沟子里,只有三四十户人家。

因为离附近的中心小学太远,村子里迫不得已办了一所只有两个年级的村小,规模只有十几个学生。

校舍是生产队腾出来的一处泥草房,两间教室,每间不过三十七八个平方。

七月份,孩子们都已经放了假,屋子里只有破烂的书桌跟一块水泥抹的黑板。

窗户很小,像牲口棚子那种,只有不到两个平方。

即便是晴天,屋里还是很暗,不待久一点,北侧那边根本看不清东西。

陪同参观的村长战战兢兢的,毕竟赵长林拿着镇长手写的便条,盖着镇公所的红印。

“是要取缔了么,俺们不求给啥拨款,只要让孩子们能继续在家上学就行。去中心小学五六里路呢,还要过一条小河,就让孩子们大一点再去吧,否则很多家长就不叫孩子念书了。”

林飞拍了两张空镜,实在是没啥意思。

村长还误会了,他们俩赶紧解释,自己是来捐助的,不是公所的考察人员。

“中心小学规矩严,七点钟到校,冬天天不亮孩子就得起早。夏天也不行,隔着一条小河,总爱涨水。”

即便俩人再三申明,村长还是不停诉说着他的难处,希望他们能给镇上反映一下心声。

学校的院子挺大,有个一亩多地,靠南边还种着一点菜地。

“这是孩子们自己种的,学校不是有个厕所么,弄成肥料了,也省的谁家惦记。”

越看越难受,这村里的办学条件,还赶不上老电影里的几十年前呢。

“能不能把孩子们都叫回来学校,我们拍张照,顺便问问大家都缺点啥。”

村长满口答应,一边说中午安排去他家吃饭,一边在路上碰见了人就招呼大家去叫孩子。

林飞瞅了瞅村里,居然连电线杆都没有,怪不得这个村长不去播送通知。

半个多小时之后,孩子们陆陆续续来了。

也不知是故意打扮的,还是就本来这样。小孩们身上的衣服都破破烂烂,补丁摞着补丁,有的甚至连鞋子也是破了好几个洞。

估计头发都是家里给剪的,不论男女,一律乱糟糟,比乞丐强不了多少。

村长组织大家汇聚到一个教室里坐好,掏出书本假装上课。

赵长林一个二代,看着这个场面,愣是心疼的眼泪挂满了眼圈。

他吃着供应粮,穿着新衣服,上着子弟小学,还能读书看报听广播。长大了虽然没念上大学,但父亲给安排的工作也算是体面。

没想到,就在他身边,世界上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

这些人不但吃不好,穿不好,连最基础的读书认字都实现不了。

一个班级,居然连一本教材都没有,全靠老师写板书。

捐!必须捐!哪怕是就他一个人,也要让这个村里的小孩多几本教科书,多几支铅笔用。

躲到一边,小胖激动的抓住林飞的衣服。“师傅,咱真的捐么,这些孩子太苦了!”

“嗐...”,林飞长叹一口气,这个场面他也是没想到啊。

在二十一世纪,这一切已经成为了历史。那时候讲的是教育公平,连偏远山区,也实现了远程教学。

别说书桌、教科书这些,村村通网都实现了,他是真没想到原来先辈们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艰苦。

“你想过没有,咱们能捐多少,捐了一次之后,能管多久。一次心血来潮之后,真正能带来什么改变?”

“我不管,我也不想知道。师傅,哪怕就一次呢,让我的良心好受一点就行。”

“让我想一想,如果要是让你长期做这件事儿,你愿不愿意干?”

小胖子想都没想,肯定的点了点头。

“回去找崔主任,咱们给他上一篇稿子。看看能不能成立个办公室,做个专门作捐助的小组。”

小胖有点懵,师傅这发散的太快了,一步跟不上,怎么就聊到日报去了。

“好了,别愣着,该拍照了。这一回,我就给你示范一下,什么叫做图片的力量。你不是想拍人文摄影么,这就是你今天的第一课”

“拍什么,合影么?”

“不,拍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