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真正的大片(1/1)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照片里有各种海,竹海、林海、草海、花海、云海、沙海。

每一种都有自己的动人之处,但要说到能激荡人心,使人生出壮阔之感,非得是山、林、云、日相结合的雾海。

一年有两个季节,虎林会出现雾海。

春天的五月中旬,秋季的十月下旬。水汽充沛,温差较大,就会出现绵延数十里的浓雾。

但是想要拍摄这个壮阔的盛景,那可是要付出代价的。

首先是机会的稍纵即逝,到了月份,就得在当地人的指点下,等待大雾出现的时机。

然后还要找位置,后世有各种观景平台还好,在当下就只能自己爬山爬树。

第三当然是设备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相机、所有的镜头都适合拍摄。

为了拍出山川、树林、云雾、旭日的壮美,最好还是用大画幅、长焦来进行慢速拍摄。

而且,高湿度的环境拍摄,还要考虑防水问题。

如果不是林飞,大概率国内是不会有人来尝试拍摄虎林雾海的。

凌晨四点,鸡都没叫呢,天空微微发亮,空气中漂浮起微小的水珠。

“醒醒,起来上山了!”

司机赵长林梦见自己正抓野猪呢,被人一推,扑棱一下做起来,两只手紧着划拉。“看你往哪跑,吃肉,吃肉!”

林飞拽着了灯,赵长林眨巴了半天眼睛,才醒过神儿来。

“穿衣服,你不是要学拍照么,带你体验一下!”

虎林作为防控区,山上有很多人工修建的“观察哨”。要么是巨大的松树,要么就是比水缸还粗的柞树。

战士们用钢筋钉进树干,做出来可以攀爬的阶梯,然后在树冠的位置,搭建一个仅供一人歇脚的平台。林飞选择的拍照点,就是这样的一个哨位,离着地面有三十多米高。

俩人在小战士的带领下,花了二十分钟爬到山顶,此时东方已经大亮了。

“爬吧,只有上到高处,才能见到最壮阔的景色。在林子里,可拍不到远方。”

赵长林叉腰一指,示意林飞先上,他还得再歇会。

绑了一条安全绳,林飞开始沿着钢筋阶梯螺旋向上攀爬。身上的包里,是一个机身后背,加上一个长焦镜头,至少有四斤沉。

放在平地上,三十米跑起来不过几秒钟的事儿,不过向上爬,那就费劲了。

尤其保护措施也不到位,每一步都走的胆战心惊。

爬到哨位,足足花了二十分钟。林飞向下一瞅,赵长林刚爬到一半。

平台很小,用几根胳膊粗的杆子搭成,面积不到一个平方。好在有一些挂东西的地方,应该是平时战士放干粮和望远镜的。

把设备组装好,东方的地平线上,已经出现了朝霞。

拍摄雾海有两种,一种偏写实,快门速度不会大于1/2秒。体现的意境是雾海中的山林和腾空旭日。

另一种偏写意,快慢要放慢到五六秒,抓的是云雾在山林间的流动。

师部刚补充了一批胶卷,林飞当然是都想试试。

除非老法师的铁手,否则一般人进行慢速拍摄,都需要三脚架或者支撑平台。

林飞找机修班做了一个mini版的,只要有木头的地方,把螺丝打下去,相机就可以进行简单固定。

一切搭建好,就可以等待天时了。

爬到三分之二的赵长林再也不敢往上走了,他说腿肚子抽筋,只能在中段歇脚。

不过他也看到了山下的景观,远处的山峦在雾海中若隐若现,仿佛羞涩的巨人,只露出模糊的轮廓,给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感觉。树木像是从雾中生长出来一般,湿漉漉的枝干上挂着水珠,在雾气的笼罩下,如同梦幻中的仙树。

雾海翻腾着,如波涛般涌动,时而稀薄,时而浓郁。稀薄处,隐隐透出几分亮色,仿佛隐藏着未知的世界等待被探索;浓郁时,一切都被掩盖,只剩下无尽的白色混沌。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让人的肌肤也感受到那股润泽。

这是站在平地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会领略到的自然之美。

拍照是时光的艺术,当然也极其耗费时间。直到七点钟,太阳彻底升起来,林飞才觉得拍完了自己想要的图像。

下山的时候,赵长林一边回忆那此生仅见的壮美,一边内心吐槽着摄影的艰辛。

回到营区,食堂已经快过了早饭了。

老崔吃完了,正在整理稿子,今天拍完,就要返回师部发下一批稿子了。

林飞和小赵放下设备,也去窗口打了粥和馒头。

老崔写完最后一行字,摘下眼镜,收拾好本子。“小林啊,你再考虑一下吧,跟我去报社当摄影师。你的第一篇稿子,就获得了满堂彩,咱们这个组合啊,取得了开门红。刚才接到电话,《兵团玫瑰》已经获得了这个月的社内最佳摄影了。”

“啥?兄弟你也太猛了吧,这第一次出手,就拿了个头采?”司机小赵眼珠子瞪得溜圆,咬在嘴里的馒头差点噎到。

崔记者慢条斯理的收好东西,掏出来一支解放烟,悠悠然的吸了起来。

“有的人啊,天生就是吃某一晚饭的。旁人努力学习几十年,也许还赶不上他的灵光一闪,这样的才华,真的是让人羡慕啊。”

林飞觉得惊喜也有点在意料之中。

毕竟时代所限,又赶上特殊时期,绝大部分的摄影家还没有出手呢。

他不但占了先机,还带着后世的精华包,要是折腾不出来点动静,那才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呗。估计人才都去了大城市,让我给占了便宜。”

老崔突出一口烟,戏谑的摇了摇头,对他这种谦虚好像不太接受。“那你可小瞧了省报,在黑省,那可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经崔记者这么一提醒,林飞想起来,后世好多风光大家,确实都是东三省的老法师。

尤其在拍原生态景观上,简直是断层式领先其他区域,至于雪景拍摄,那就更不用提了。

“那可让大家伙见笑了,我一个新人,居然能跟着崔老师捞这么大的荣誉。”

吃完饭,师部的人催促启程,一行人返回师部。

经过两次的锻炼,林飞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暗房的冲洗技术。

在部队这个系统,也不讲究什么师徒和内外,他厚着脸皮问,自然战友也拉不下脸拒绝。何况他还有一些小手段,比如传授两招会说不会干的后期技术,也算是一种交换交流。

他和老崔这一趟出去,一共拍了六个胶卷,其中有一卷他自己拍摄的风光。

定影之后,战友拿着镊子,一张张欣赏里面的内容。

“哦,这拍的是啥,山景么,怎么乌里巴涂的?”

“我个人拍着玩的,是虎林林场的山景,得上放大机才能看出来奥妙。”

战友在清水里洗去最后的药剂,抖了抖水渍,把底片搁在放大机里。“好家伙,电影胶片啊,哪儿找来的?”

“我滴个乖乖,这是你拍的?这是云还是雾啊,虎林有这么美的地方?”

林飞凑过头来瞅了一眼,是五点多拍的延时拍摄,画面上云雾如同河流,在天空中如绸缎般流淌。

“有,虎林老漂亮了,复原之前,你一定要抓机会去一次。不过这种景观,只在五月和十月出现,得碰巧。”

“虎林去不去另说,你这个片子,得多给我洗一张。将来我挂书房里,能天天看着它。你还不知道吧,我就是从虎林调上来的。以前只忙着训练了,没想到上到高处,原来大雾会这么漂亮,以前净在大雾里抓瞎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