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生意来了(1/1)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生产兵团的规模有多大,很多人是没有概念的。

鼎盛时期,她的粮食产量,占比黑省的三分之二,占比外调粮的九成五。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从一到六,一共六个大型农垦师。

像274这样的万亩农场,第六师有几十个。除此之外,还有林场、养殖场、林草区。

崔记者的拍摄任务,就是从这里面选出来典型,然后进行包装和宣传,工作量可想而知。

主任派的勤务员也是死脑筋,非要一个个的走遍,不能略过或者忽视任何一个,必须像点名一样,挨个点到。

幸好从五几年开始,大家伙就积极修路,不至于每个农场之间,依靠原始的土路进行连接。

崔记者岁数大,这一路行来,减震非常差的吉普车,差点没把他尾椎骨磨破了。

最兴奋的是林飞,这款燕京双反相机,让他有种盘老古董的感觉,就像是在鼓捣一个玩具。而且,他还另有收获。

毕竟自己这一伙人没穿绿军装,打眼一看就知道不是自己人,兄弟们的配合积极性不高。

林飞的办法就是看样片,把自己在274拍的照片拿出来,一张一张给别人看。

活好,永远是第一位的。

接受采访,不但有登报的机会,还能参加兵团评优,也是个争取荣誉的表现。

林飞完成破冰,崔记者再进行收尾。

因为是拍摄任务,主题都比较限定,主要就是耕作的场景。拍摄营区,也是以大场景为主。

看了合照的兄弟们,也想给自己的生涯拍点纪念照,纷纷找林飞拉呱。

“兄弟,能不能给我们拍点班组集体照,大伙看你的技术好,都急的嗷嗷叫了。”

“同志,我这在出任务呢。相机和胶片都是师部登记在册的公物,咋给咱们团拍啊。要不这样,你们自己有没有相机,拿过来我出个体力,这样应该没问题。”

他们又不是274这样的单位,别说买大几百块钱的相机了,就是搞点肉食都费劲。

“咱们团没有家伙事儿啊,以前都是通讯员下来给拍,后来不是都复员返城么,这事都断了两年了。”

“那我暂时也没办法。不过我出完任务了,回274以后,可以以农场名义过来,我们场有相机。”

这弯子绕的,这位班长也没太明白。

塞了一包大生产,留下了联系方式,扭头回去种地了。

离开一个营区,就得赶往下一个营区。

其他团,机械化程度没有274高,一个营级单位,也就照顾几千亩土地。毕竟平时还要兼顾训练,以及做一些基建工作。

崔记者找了个棉垫子,铺在车座上面,以减缓他的痛苦。

在到达下一个地方之前,他得捋清楚上一个营地的故事线。

就这样,车一路开,老崔一路写,小林一路拍。

整个第六师满编七千六百人,超编的时候曾经过万。拍大合照,简直就是最适合的大客户。

即便用最愚蠢的算法,各种合照加单人照,总冲洗量也会超过一万张。

即便合照最后的冲洗规格只达到六寸,那也是三万五千块的总费用。哪怕只有一成的利润,这个业务也能实现三千五百块的利润。

在猪肉八毛,鸡蛋五分钱一个的时代。

这笔钱,足可以在国内任何一个城市,开一间器材齐全的高端照相馆。

以老高这样一个农垦局的处级收入,150元/月来计算。这相当于一个中层三年的收入,而这很可能只是林飞两个月的利润。

别人干活是越干越累,林飞是越干越兴奋。

每到一地,最积极的就是他。散烟、打关系、拉家常、互留电话,一套操作下来,拍摄任务也就完成了。

每当离开的时候,战士们居然还给他塞东西。

老崔和司机都很懵,他们此前还从没见过这么受欢迎的摄影师。

“小林,你这人情往来行啊!到哪都能跟人打成一片,还个个都对你印象贼好。你教教我呗!”司机小赵,很想跟小林学习。

“有么?我这就是占了手艺得用的便宜。战士们三四年才能回家一趟,平时也就写个信打个长途电话啥的,这照片不就能给家里多个念想么。而且,现在也到了复员毕业的时候,三年期和五年期的,今年秋可能都要回家了,跟兄弟们留个合影,那也是很强烈的需求。”

大家也没多想,更想不到林飞正在做着发财的梦。

另一边,机修班老刘,已经带着兄弟们把暗房搭建好了。

用的是一间空出来的宿舍,窗户完全封死,白天屋里也是雀黑一片。

进门处做了一个小隔断,用来换鞋和衣服,还能做一个材料存储的空间。

暗房的核心是一张大桌子,一端放着放大机,另一边是冲洗胶片的三个托盘。

贴着墙根,有六支三十瓦的灯泡,都涂成了红色。

为了防止墙面反光,整个小隔间都用染黑的苫布进行了包裹,能够绝对性的防止胶片被杂光污染。

一切搞定,老刘带着机修班开小灶喝汽水。

“班长,以后咱们就能自己拍、自己印照片了?”

“小飞的手艺你们不是看着了么,他说能行,我估计着不是说大话。”

“那我可得多拍两张,秋天就复员了,以后天南海北的,多照几张,兄弟们留个念想。”

“别想着复员了,老高都不批。这几年没有知青,招点农村兵过来,几个月能摆弄明白咱们这么多机械?”

一说到这个,大伙就头疼。

别的农场好说,274改制,他们现在的身份,实际上已经是工人了。想要所谓的复员,那就是辞职。

“先别想那么远了,小车不倒只管推。等春耕完了,我去找老高想想办法,实在不行,咱就让成家的,把家属接过来。农场这么多房子,不也都是咱们亲手盖的么,如今还有很多空房子,再艰苦也比当年强。”

小赵窝在被子里,拿着手电筒把林飞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她确实对林飞动了心,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他就像突然开了窍一样,忽然的从身上冒出来很多才华和自信。人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浮,变得越来越像个大人了。无依无靠的她,现在特别需要一个稳定的未来,让她看到生活的希望。

回城,以前是她的执念。

因为申城有她的父母,有她的童年,有她已经长大的街坊邻居。

但父母失踪,童年消散,街坊邻居可能也已经各自艰辛。她更在乎能抓得到的眼前人,一个能踏踏实实,一起把生活过好的人。

林飞的计划虽然简略,但是能看到他的信心和志向。

无非是多等个一两年,她现在的年纪,完全等得起。只要两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苦日子也能过成甜的。

有时候想想,如果能跟相爱的人一起厮守,在农场过一辈子也挺好的。

山清水秀、人情温暖。

更何况,这里是纯正血脉的国营单位,真正的共产主义。

衣食住行,全部有单位承担。每个人只要按着计划参加劳动就行,根本不需要为任何杂事儿操心。

以后农场肯定会改革,会分房子,会分一小块菜地。

到时候就在院子里种满花,养一只小猫,或者一缸子小鱼。

白天出去劳动,晚上就在家看书,撸猫,伺弄花草。在休息日,跟爱人一起去踏青,去捉蝴蝶,去读诗。

胜利照相馆的摄影师们,如今也是寤寐思服的状态。

不过他们不是出于男女的爱恋,而是对于技术的追求。自从看了林飞的两个胶卷,他们再也不能忍受自己瞎逼拍的垃圾作品了。

可是,他们又没有合适的借口去找林飞学习,只能日复一日,看着他的作品瞎琢磨。

直到有个年轻人想了个主意——把林飞拉进摄影协会,捧他做副会长。

他们说的摄影协会,跟彭飞搞的摄影学会不搭噶,是纯粹由机关部门牵头成立的官方组织,在待遇上不可同日而语。

一般一个人要想加入,得从考察期开始。

首先是有一个正经的单位,并且在单位里从事摄影相关工作。比如宣传员、摄影师、记者、文化干事什么的。除此之外,还要提交十张优秀作品,最好是发表过的。经由组织内部引荐,考察半年,才能由评审委员会决定,是否接纳。

不过像林飞这样的,完全可以特事特办。

林飞可以没有摄影协会,但摄影协会不能没有林飞。

这么优秀的人才,这么先进的理念,这么牛叉的技法。如果传出去,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场文书,不是让人笑协会不识人才么!

主意一出,四方叫好。

几个人当即给农场挂电话,要了林飞的资料后帮忙做了一份申请,协会那头二十分钟办好一切手续。

在林飞四处拉生意的旅途中,他还毫不知情,自己已经是MDJ市-文化局-摄影协会-副会长了。

年仅,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