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1998年3月25日清晨6时35分。
家住北京海淀区车耳营村的张宝英,发现安置在自家屋后石亭子里的北魏石佛不见了,只剩下莲花石座和一地的碎石。
而头天夜里11点来钟,她丈夫姚志明还到亭子里看过,石佛明明还在的。
这尊北魏石佛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彩绘佛造像。
早在1957年。
就与故宫、颐和园一起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货真价实的国宝。
它是一尊释迦牟尼佛造像。
通高2.2米,由整块花岗岩镌刻而成,雕工精细。
像身后有雕饰精美的背光。
背光上分层刻有忍冬纹、火焰纹,并雕有31位使乐天人。
她们婀娜多姿,或跳舞,或吹箫、或打鼓。
佛像背后密密麻麻地刻有124尊小佛,分12列,最大0.12米,最小的仅0.04米。
整座佛像祥和、生动、庄严大方、神态自如。
造像使用的天然颜料,虽经千年,仍光彩绚烂。
石佛底部刻有铭文:“太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阎惠端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
太和十三年。
即公元489年。
距今一千五百多年。
太和是魏孝文帝的年号。
他因颁发多项政令,以促进鲜卑族与汉族以及其它民族的融合而受到尊崇。
造像的主人是孝文帝的祖母。
公元476年尊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于造像次年亡故。
据《古老而充满活力的都城—北京》一文载:这尊北魏石佛更加珍贵之处。
“是按照鲜卑族魏文帝自己的模样雕刻而成的,如此写实手法,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极为罕见。”
《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这尊石佛是光绪六年(公元1875年),通州一个叫张云翼的人发现的,地点在在北京永定门一带。
因其高贵,光绪皇帝命人把佛像运往西山供奉。
因此从存放地北京宝华寺运到了车耳营。
车耳营位于盛极一时的妙峰山的进香古道上。
佛道寺观林立,碑碣石刻众多。
妙峰山庙会从明清时期最兴盛的庙会,一直延续到民国。
全国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各国的香客信徒们,纷纷前来“朝顶进香”。
将石佛供奉于此,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为保护好这尊石佛,光绪皇帝还为石佛钦点了专门的看护人,就是张宝英的丈夫姚志明的祖上。
姚家三代人守佛,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1926年。
存放石佛的殿宇因年久失修坍塌了,姚家的女婿段其光会同着名文人李石曾,共同出资在原址上为石佛修建了一座正方形的尖顶石亭子。
后来,随着妙峰山的沉寂,车耳营也不再热闹,声名显赫的北魏石佛也无人问津。
除了当地村民,外人根本不知道这里还有这样一件宝贝。
它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并且引起极大关注始于1996年。
这一年。
车耳营村被纳入了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区。
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了这座被遗忘的历史文化名村,他们基本上都奔着国宝北魏石佛而来。
因为石佛在张宝英家的后院,张家自然成了景区的一个游览点。
从早到晚,游人不断。
张宝英也成了景区的一名职工,分担的工作就是看护石佛亭子以及附近的金刚石塔。
似乎有点继承了夫家祖上衣钵的味道,说起来就是四代守佛了。
因为来看石佛的太多太杂,张宝英和丈夫姚志明心里越来越担心。
用他们的话说,“有的是来拜佛的,保不齐就有来拆庙的,难说人群中就有一双贼眼”。
石佛被盗这天,正是北京电视台为石佛做的专题节目播出后的第三天。
听见妻子张宝英异样的叫声,姚志明第一感觉是出大事了,赶紧跑到石亭子去。
根据一地的碎石,可以肯定石佛不仅被盗,而且毁坏了。
姚志明很快冷静下来,让惊慌失措的妻子去路上守着,不让游客进来。
他自己则骑上摩托车飞奔去派出所报案。
对于它的被盗,当地派出所也早有担忧。
山里无数的古物件,随着凤凰岭自然风景区的开发一下子见了天光,还来不及有效保护,出事是早晚的。
派出所长鲁广振带着民警赶到了现场,把石亭子及其周围封锁起来。
很快,海淀分局刑警大队和北京市公安局刑侦处的刑警先后赶来。
文物专家也来了,他们取走了一些造像碎石,拿去检测,以便进一步明确石佛的相关文物信息。
现场发现有五个人的可疑足迹、3个拜佛用的果盘、两根撬棍和一辆独轮车的车辙。
石佛重达一吨半,搬动至少要五、六个男劳力。
而要把它运走,独轮车只能用作“摆渡”,逃离现场还需要其他的运输车辆。
顺着独轮车辙,侦查员来到石亭子北侧的山坡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1998年3月25日清晨6时35分。
家住北京海淀区车耳营村的张宝英,发现安置在自家屋后石亭子里的北魏石佛不见了,只剩下莲花石座和一地的碎石。
而头天夜里11点来钟,她丈夫姚志明还到亭子里看过,石佛明明还在的。
这尊北魏石佛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彩绘佛造像。
早在1957年。
就与故宫、颐和园一起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货真价实的国宝。
它是一尊释迦牟尼佛造像。
通高2.2米,由整块花岗岩镌刻而成,雕工精细。
像身后有雕饰精美的背光。
背光上分层刻有忍冬纹、火焰纹,并雕有31位使乐天人。
她们婀娜多姿,或跳舞,或吹箫、或打鼓。
佛像背后密密麻麻地刻有124尊小佛,分12列,最大0.12米,最小的仅0.04米。
整座佛像祥和、生动、庄严大方、神态自如。
造像使用的天然颜料,虽经千年,仍光彩绚烂。
石佛底部刻有铭文:“太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阎惠端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
太和十三年。
即公元489年。
距今一千五百多年。
太和是魏孝文帝的年号。
他因颁发多项政令,以促进鲜卑族与汉族以及其它民族的融合而受到尊崇。
造像的主人是孝文帝的祖母。
公元476年尊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于造像次年亡故。
据《古老而充满活力的都城—北京》一文载:这尊北魏石佛更加珍贵之处。
“是按照鲜卑族魏文帝自己的模样雕刻而成的,如此写实手法,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极为罕见。”
《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这尊石佛是光绪六年(公元1875年),通州一个叫张云翼的人发现的,地点在在北京永定门一带。
因其高贵,光绪皇帝命人把佛像运往西山供奉。
因此从存放地北京宝华寺运到了车耳营。
车耳营位于盛极一时的妙峰山的进香古道上。
佛道寺观林立,碑碣石刻众多。
妙峰山庙会从明清时期最兴盛的庙会,一直延续到民国。
全国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各国的香客信徒们,纷纷前来“朝顶进香”。
将石佛供奉于此,也是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