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039学生林凡,师从华夏!(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圆领衫,帛鱼坠,五代十国?这里是什么地方?阁下是何人?为何做此打扮?”

冯道知道这是手中篇章的作者,果断长身而起,抱拳施礼,坦然的道:

    “老夫姓冯,字可道,沧州人士。”

    梁启超稍稍一愣,接着瞳孔便是一缩:

    “你真是冯道?乐善好施,严以律己,广纳寒门学子,后又编撰《九经》的那个冯道?”

    冯道本没有奢望来人能推崇自己,却没想到对方竟和林凡一样,不言过只论功,当下有些惊喜的颔首微笑道:“正是!”

    梁启超一怔,接着便苦笑着摇了摇头:

    “应该是我忧思过度,做了梦?不然怎会见到您。”

    “任甫先生,你不是在做梦,这里的确是五代十国,眼下,耶律德光才刚入主汴梁,你是受召而来。”

    林凡适时上前解释,嗓音带着让人信服的力量。

    梁启超一怔,呼吸瞬间停滞,猛地抬头看向冯道,惊喜而又难以置信的道:

    “先生竟真是冯公?”

    “公不敢当,但老夫的确是冯道,被钉在耻辱柱上千年的墙头草。”冯道自嘲的笑道。

    当郎朗!

    梁启超手中拐杖掉落,他怔怔的看着冯道,面色肉眼可见的变得通红,连同他的眼眶。

    下一秒,他便上前紧紧的攀住冯道双臂,垂下脑袋,声泪俱下的哭诉道:

    “先生!”

    “学生既不能变法兴国,又无力阻止强敌入侵,凡有举措却只能流于口舌,更屡屡明珠暗投虚度了光阴,致使大好时机消逝,国不复国,家不复家。”

“学生……启超真真无颜面对先生啊……”

    冯道虽然并不清楚梁启超所说具体是指什么,但他刚刚已经通过漩涡看到过梁启超所在那个时代的画面。

    此刻又从其眼中真切的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无力感。

    瞬间便联想起自己如今已年过半百,却依旧漂泊。

    空有一身学文,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契丹入侵,百姓流离。

    无力提枪上马守卫国门,只能在此苟延残喘。

    顿时心有戚戚,掩面感慨道:

    “不怪你,人力有时穷,更何况我等区区文人。”

    梁启超闻言,顿时心有戚戚的附和道:

    “先生言之有理,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学生真恨自己当初为何没有弃文从戎,否则,有岂会如今日这般报国无门!”

    二人彼此对望,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那抹无奈和悲凉。

    那是只属于清醒者的格局,也是他们才能感受到的悲哀。

    可就在这时。

    边上却有一道略带不屑的声音突然传来:

    “二位先生的光点,学生不认同!”

    这声音高亢而又倔强,充满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和锐意进取的激昂,正是来自于林凡之口。

    “你有何不同的见解?”

    梁启超眼中升起一抹不悦,扭头看向林凡,浑身上下的学究气质轰然爆发。

那凌然而又权威的气势,如同是一位威严的长者,看得屏幕前的观众纷纷息声。

    然而林凡脸上却丝毫不露怯,清了清嗓子,道:

    “学生认为,武为国之器,文为国之魂。”

    “穷兵黩武,则人民无魂,国之不国;重文轻武,国无利爪,任人凄厉。”

    “所以,学生认为,此二者,缺一不可!”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文武双全!才能傲立于寰宇之间!”

    一旁的冯道满眼嘉许的点头。

    而梁启超脸上的神情则从一开始的不屑一顾,逐渐到深思,再到后来的异彩连连,最后,一双眼睛更是露出止不住的赞赏,频频在林凡的身上打量。

    等到林凡说完,他更是迫不及待的开口询问道:

    “我观你穿着,可是孙文的学生?”

    林凡笑着摇了摇头。

    梁启超追问:“那你是何人?师从何处?怎会有如此独到见解?”

    林凡后退一步,双手抱拳,朗声开口道:

    “学生林凡,师从华夏,而今,她又叫,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