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除了宋朝,大家都在用军功爵制(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原因竟然在这里!”

    李恩凡转头看了一眼苏轼,随后缓缓说道:

    “在宋朝,政事堂做了多年相公、或枢密院混到枢密使这样的等级,几乎都会挂上个公爵的头衔,只是看是县公、郡公、还是国公。”

    “并且,宋朝的爵位食邑很少,不能参与封地的赋税分配。”

    “例如一个食邑千户、实封三百户的侯爵,每年到手的银钱可能只有十来贯,而且不一定是钱,还会折成粮食布匹等实物。”

    “所以在整个宋朝,都没人对爵位有多么重视,可有可无的一个空头衔。”

    “但关键的是什么?关键的是,文臣能轻易获得爵位,前线百战余生的将士反而大多没份儿,这样的制度显然很难激起武人的上进之心。”

    “所以,宋朝的军事羸弱,是有很多的原因的,但要是像前面说的,重启军功爵制,是没有那么可怕的。”

    “仅仅只需要把爵位与军功挂钩,就能很简单的解决这个问题!”

    “但,宋初的时候还可能,之后的时间?”

    李恩凡轻笑着摇了一下,他不认为那些文人看了天幕就要把朝堂上的利益分给武将。

    绝大多数的文臣基本上都要反对!

    “明朝就吸取了这个教训,直接把文臣封爵的路直接斩断,明确规定,非军功不得封爵。”

“整个明朝,仅仅只有一个文臣获得了爵位!那就是李善长。”

    “但李善长说是文臣,在元末的时候,也为军事做了很大的贡献。”

    “那刘伯温呢?”

    说起刘伯温,李恩凡停顿思索了一会儿,带有回忆的神色说道:

    “以前其实我对刘伯温封伯还有些愤愤不平,并且觉得是朱元璋和李善长等人故意打压刘伯温。”

    “但你们知道,刘伯温和李善长最大的区别在哪吗?”

    “李善长是至正十四年,自己投的朱元璋,并且在朱元璋攻占滁州之时,就成为了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

    并且,李善长后来还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威名日益显着,诸将前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

    “随后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

    “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

    “也就是说,李善长在当时,完全就是朱元璋的大管家!”

    “后来郭子兴因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也坚决谢绝。”

    “但刘伯温呢?”

    “刘伯温是至正二十年,应朱元璋之请,到了应天,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

    “也就是说,就这个资历,刘伯温凭什么和李善长一样封公?”

    “他和李善长是差不多的,但别人李善长从至正十四年就自己投靠的朱元璋,随后一直跟着朱元璋,并且在当时就是大管家一样的角色。”

“刘伯温也是参赞军务,出谋划策。”

    “封伯可能都是对刘伯温最大的赞赏了。”

    “要知道,整个文臣开国团队里,只有李善长一人封公!仅仅只有他一人!”

    “而且,朱元璋还明确规定了,无军功者不得封爵。”

    “刘伯温的伯爵,就是对他军功的赞赏。”

    “这里面其实压根没什么阴谋论的。”

    以前李恩凡也觉得刘伯温封伯这件事有阴谋论,但看了明初整个开国团队里,仅仅只有李善长一人封公之后,他就理解了。

    李善长别人是真的对朱元璋不离不弃,在至正十四年,朱元璋还很弱小的时候,就一直跟着朱元璋。

    “但别人刘伯温不是也提出了最重要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到这句话,冯建和李恩凡两人诧异的看向曾宇。

    他们没想到,竟然有人认为这个谋略是刘伯温提出的?

    刘伯温本人估计听了都会一脸的问号,问自己什么时候提出的这个谋略。

    随后,李恩凡哭笑不得的对曾宇说道:

    “你为什么会认为这个谋略是刘伯温提出的?”

    “啊?不是吗?”

    曾宇一脸懵的看着李恩凡。

    “当然不是!这个谋略是当时的徽州的一个谋士,朱升提出的!”

“并且,这个谋略的提出,还是在至正十五年!别人刘伯温至正二十年才到了朱元璋军中。”

    “这...”

    曾宇有些不好意思,在他的印象里,这条最重要的谋略,一直是刘伯温提出的。

    但没想到,竟然是朱升提出的?

    “朱升在元末的时候,也是很重要的一人。”

    “除了首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略以外。”

    “他还上《贺平浙江赋》,援据儒家的“攘夷”理论,为朱元璋对两浙的军事行动进行辩护。”

    “称其为“驱胡虏而复圣域,变左衽而为衣冠,再造之功于是为大,自开辟以来,帝王之兴未有盛焉者也!”

    “师出有名的这个东西,是被别人玩的明明白白。”

    “就这个功劳,别人也没封爵!”

    “在洪武二年的时候,就辞官退隐,在洪武三年,以七十二岁高龄病逝于家中。”

    “后世的许多人把朱升的功劳也按在了刘伯温的头上。”

    “要知道,大明的礼乐制度都是朱升、詹同、陶安三人一起制定的。”

    话音落下,李恩凡拿起面前的茶杯,轻抿了一口茶水。

    曾宇等几人咂了咂嘴,都没想到朱升竟然这么厉害的?

    “没想到朱升竟然这么厉害。”

    “不止是朱升,元末的许多人,都非常的厉害,只是被朱元璋和徐达等人掩盖了一些光芒。”

“比如李文忠,这个你们知道吧?大明军方的二号人物。”

    “他是《三国演义》里面,赵云的原型!”

    “罗贯中就是以他写的赵云!”

    “除了李文忠以外,还有就是朱文正。”

    “洪都保卫战的真正主将,3万人抵挡陈友谅的60万大军八十五天。”

    “文臣里面除了李善长之外,都还有唐仲实。”

    “至正十八年的时候,朱元璋还亲口询问过他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