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二月底,洛阳战场尚未落幕时,等在关中的唐王愈发不安分起来。尤其看着李孝恭、马元规一路南下,竟是一直卡在了冠军城寸步难行,他更是极为不满。
于是,唐王遣太常卿郑元璹将兵出商洛,徇南阳,准备驰援李孝恭。
这时,汉中的屯田已是如火如荼,几处阴谋作乱的地方豪族尽皆被罗士信带兵马踏平了家宅,斩杀而得的首级此时已挂满了南郑城头。
汉中诸郡一时肃穆,田亩清丈进行的比预想之中还要快捷、顺利。
此时的蜀中,第一版“蜀钞”已刊印完成。益州道大行台以储备的粮食、铜钱及金银为基准,允民众持钞等额兑换,随后先行在成都、绵竹等地发行。
从李昭的本意来说,他是不希望纸币挂上本位金的,这不利于他后面多发纸币,促进经济。
可对于这新兴事物而言,想要取信于百姓、商贾,总要有个过程。
在早期的试行阶段,他需要用政府储备作为信用。也是没办法的事。
即便如此,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百姓、商贾也并不多见。仍需要行台尚书省加大力度推广宣传。
但此时,李昭已没那份功夫。
在解决了纸币之后,他将这件事全权交给了武士彟、马周等人,自己则拉着高表仁等文士开始修订律法。
对他来说,这才是他所擅长的本职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治理方略。
益州、汉中的乱象还将持续一阵子,这是他有意为之。若不混乱,他根本无法借机打击、清理在两地盘根错节的地方豪族,更无法收拢土地、人口这两项最关键的资源力量。
可混乱不可能一直存续,打开局面后不论进展如何,他都必须要立刻转舵,让两地民生、吏治走向正轨。
在益州道、汉中道颁行新法,便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李昭是标准的法学院毕业,大陆法系的拥趸,他可不会在此时搞什么陪审团、衡平法,更不会去搞什么证据至上、程序正义。
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李昭先以开皇律为蓝本,拉着高表仁、辛家兄弟,蜀中大儒一道为开皇律做注释,起名为“疏议”。
在此时中华法系的进展过程中,“隋律疏议”的出现顺理成章且集大成的一步。而且,关键在于以此来治理地方,也不会惹得朝廷非议,李渊也说出什么话来。
反正只是注释而已,又非私自定法,并未僭越。
不过,李昭在做“隋律疏议”的同时,也加了个自己的私活进去。他要在这个时候就扭转中华法系的体例结构,改变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法治传统。
李昭在开皇律之外,重又列了一道并行本,摘录其中关于物权、债权、亲属、继承等几部内容,开始编纂民法典,他起名时自然因时制宜,唤作“民律”。
蜀中积蓄不及关中,可益州道的行商之事却是自古便有。早在张骞助汉武南略前,便已有先民通过茶马古道将蜀锦卖到印度乃至中亚。
在暂时无法凿空西域的情况下,李昭打算先与爨氏等西南势力通商,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打开了国际市场。同时与关中互通有无,将蜀地经济盘活起来。
蜀锦自诸葛武侯改良后,经历数百年沧桑,至今仍是这巴蜀大地的拳头产品。
李昭将这个“国企”组建的工作安排给了妻子李慧芸,并抽调了妹妹李雪琪襄助,令她俩组织筹建“蜀锦府”安排益州道的各地妇女进行蜀锦生产,并以政府名义统一收购、采销。
至少在李唐控制的区域下,蜀锦这种奢侈品肯定会成为硬通货,足以给益州道的百姓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成。若是再打开西南市场,蜀锦会持续带来可观的收益。
李昭并未似前代一般强征租庸调,或以蜀锦代替税赋,也并未轻易动摇现今的税制。若是想动,他至少要待纸钞发行铺开,等到诸多百姓商贾认可之后再动手,那时他计划是改租庸调为两税法。
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确实是历史上的好政策,可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候强行推广,只能贻害无穷。
李昭在只争朝夕的做着改革,但他始终绷紧了一根弦,始终告诫自己不要想当然,不要随意跨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否则,未来那些本不该死的累累冤魂自会缠上,让魂牵梦绕、让他的良心再也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