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托梁换柱(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琅琊郡东的一家小馆子,木屋木瓦,挂着杨梅米的招牌。

    天气闷热的很。刘、蒯贪杯,在店门外的杨树旁系了马,今夜便在这家小店落脚。

    “三伏天里,酒盏中竟能吃到冰块,有意思。”刘裕举杯轻笑。

    “大哥,你看这店里的地窨子,应该是储冰的冰窖;琅琊郡挨着沂水,想是冬天沂水上冻了,店家凿来的冰。”

    小二殷勤上酒,道,“三位客官好见识,咱店的醪糟杨梅,清热解暑,是琅琊一绝!”

    蒯恩道,“没看见这位老先生上岁数了,喝不了凉的?去热碗姜糖茶来,要开水冲!”

    “蒯恩!”刘裕厉声止住。

    老者提杯,浅浅酌一口酒,道:

    “小兄弟,我能否看看你双刀?”

    刘裕解刀递过。

    老者双手接来,慢慢摩挲着刀身。良久,老者道:

    “二十年前,马尘、驹影,纵横淮泗。”

    “马尘直刀,护手处两尺不开刃;单使长刀,能格能挡,可握持刀身。刀把缠绕南海鲛鱼皮,上手有力——刀把又是形状椭圆,黑暗中仓促握刀,能清楚分辨刀背刀刃。直刀之法,一手捉刀把,一手捉刀脊,运转自如,挥刀能断秋水……”

    “驹影短刀,尤擅抡旋、突刺。短刀长三尺,重心在护手前五指宽的位置;刀头三分之一,打成弧形。刀背宽有一寸,刚而不折;刀柄微弯,刀尾拖着的铁疙瘩,倒转刀身,能碎人头骨。”

    “刀鞘乃是朴木所制,内胆及鞘底,缀有金银。所谓大巧不工:木鞘古朴,少有形变,不惧寒暑。”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