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qcxoo.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在1914年,曾有一位叫马维尔的法国老人已经七十六岁,这一年他开始学习汉语,1917年来中国旅行并能够与中国人流利对话。对卢宏健而言,他的年纪不大,读研去。他报的专业是文化心理学。首先要考试,老师已经列举出几门科目与复习教材,等着卢宏健去学习。教材也就是参考的书单,考试的内容,不会仅是出自教材上面,需要博览相关的专业书籍,几乎是把本学科的系统知识好好梳理并复习一遍,一些知识点的细节,不可放过,有时候就差那么一两分,与读研资格擦肩而过。竞争的时代,必须要努力。
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家,他花很多时间读书做笔记,常常到凌晨一点半才开始休息,非常累人。对书中的一些知识的掌握过程,虽然辛苦,依然有着一份愉悦感,这来自于对学理思维的锻炼,有了这么一个思维过程,本身是一种收获。人总是生活在过程之中。经过认真用功,他终于获得满意的成绩,老师收下了他这位学生,开始了他的读研生涯。
在研究生层次的学问,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每天读的书非常多,需要花时间去消化和思考,那么长的书单,很考验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主动性。只有以最诚恳的态度去对待,气定神闲的学习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题与作业,才可能有收获。学问一直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一个验证学问的重要方式,学问来自于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提取,抽象成理论体系,如果回归不到生活之中去并引领生活,这实在可惜。
卢宏健脱产学习回来之后,依然回到原公司上班。韦先生问他,学习有什么收获?他把论文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和韦先生分享:与西方相比较,东方的中国人更重视集体,源自于华夏大地农耕细作的文明生态,必须要分工合作,注重整体利益;古希腊的人们更注重个人价值,他们的主要生态方式是打渔和狩猎,更强调个人特征。说完后,卢宏健看一眼韦先生,韦先生笑了。他又问:还有呢?卢宏健回答:在现时代,集体与个人的利益都要兼顾,这样更好。
这些观点,只是前面的学人提出的一些专业常识,对于专业外的人而言,却需要普及,这已经让韦先生他好好思考,太艰深的学问,如果有机会和时间,再和他一起探讨。一起讨论的过程,也很不错。收获一些心得体会,去指导实践中的工作与生活。